本报记者 王慧华2005-12-15 06:38 本报讯 给一个学科每年投入500万元,连续投4年,能收获“科学奇迹”吗?在昨天由省政府举办的20个“重中之重”学科签约仪式上,每个人脸上似乎都写满了这样的憧憬。
在我省高校大发展的大背景下,我省及时把握节奏,从高等教育“量”的扩张及时调整到“质”的提高。2004年4月,省长吕祖善在浙江工业大学考察时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省政府每年投入一个亿,连续4年,重点建设省属本科院校中的20个优势学科。
在这个推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非常举措中,省领导明确要求“不撒胡椒面,不搞平均,要超常规扶持”。而高校要想获得省财政的这笔“重点基金”,必须有科学的规划和具体实施目标,并接受省专家评审,不达标的要“倒扣钱”。
省确定的20个“重中之重”学科已先期启动了近一年,省里专门组织专家进行了检查和评审。昨天,省财政厅、省教育厅与相关高校等郑重签下“承诺书”。据了解,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这次省政府资助的“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把重中之重学科的培养与建设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起跑线。
20个重中之重学科中,7个落户在浙江工业大学,如“生物化工”、“环境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催化”、“应用化学”、“制药科技创新基地”、“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等。半岛平台有两个学科列入“重中之重”,“纺织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此外还有浙江师范大学的“材料物理与化学”,宁波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浙江工商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路与系统”、“控制科学与工程”,浙江中医学院的“中药学”、“中医临床基础学”,温州医学院的“眼视光学”,中国计量学院的“仪器科学与技术”,浙江林学院的“森林培育”等。
据悉,在创建一流学科的过程中,有利于提升省属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昨天,我省还启动了1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评审活动。从今年起,省里每年投入300万元,在省属高校中重点建设10个人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