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桑麻奖再度花开西子湖畔。在半岛平台学生活动中心的小剧场,年逾九十高龄的查济民先生在亲人的陪同下,仍兴致勃勃地从香港专程亲临现场,出席这一颁奖盛典。查老拳拳的爱国之情、对纺织业的深厚感情和对行业发展的殷切期望,深深感染着纺织科技和教育工作者及所有师生,形成一股浓浓的桑麻之情。在这里,依靠科技兴纺提升产业、加紧上下游产业链的连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为与会者和业界的广泛共识。
获奖项目推动行业进步
桑麻基金设立于1994年,到2005年已连续12次颁奖,得到了各设奖院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的热情参与和积极支持。在桑麻基金的资助和桑麻精神的激励下,一批批年轻的科研、教育工作者成长为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获得2002年桑麻纺织科技一等奖的北京服装学院材料工程系教授王锐,如今已成为学校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她获奖的“PA6/PE共混法海岛法超细纤维及人造麂皮的开发和产业化”项目,两年多来在产业化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制备的超细纤维线密度达到0.0005dtex,纤维的直径只有300~400纳米,是目前世界上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最细的纤维,是一种高科技的服用纺织材料和产业用纤维材料。通过与山东同大海岛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合作,产品的综合指标达到了先进水平,一直供不应求并开始出口。2002年以来的三年间,共累计实现产值5.65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邵惠丽的“Lyocell纤维国产化工艺与设备的研究”项目自2002年获得桑麻纺织科技一等奖以来,她和课题组一直积极投身于我国Lyocell纤维国产化技术的推广和其他新型纤维素材料的研发工作。在形成7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加速推进了向千吨级Lyocell纤维示范生产线或更大生产规模的发展。2004年,上海市将年产1000吨Lyocell纤维项目列为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Lyocell纤维的工业化生产样板厂在上海奉贤加紧建设,有望于年底实现试生产,由此大大推进我国Lyocell纤维的国产化进程。
奖教奖学培养后备人才
不仅是桑麻科技奖激励了纺织科技人员,针对纺织相关学科的院校设立的桑麻奖教金和奖学金,对推动纺织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高校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在1994年在天津工业大学首次颁奖时,一位获奖学生接过奖学金时十分激动,因为那是维持他得以继续学业的希望和依靠。如今,桑麻奖学金更多地资助那些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在纺织业发展遇到低谷的时期,它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纺织科技教育工作者悉心从事技术研发和教学工作;在纺织业迎来发展机遇的新时期,它仍一如既往地支持着纺织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东华大学学生处处长王克斌说:“近年来,随着行业发展势头的好转,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对纺织类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关注纺织和纺织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多。学校今年新增的社会奖、助学金由原来的33项增至40项,但桑麻奖仍是全校师生最为看中的一个大奖。从今年学校新生入学的报考情况来看,浙江省报考东华大学的考生最低分数线超过了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说明社会普遍看好纺织业,学校对发展以纺织为特色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精英聚会共谋纺织未来
桑麻基金会受托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指出,我国纺织业发展到当前的规模,下一步的发展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和人才的问题,而是如何将产业链各个环节资源的有效整合,把产业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不仅要有好的硬件,还要在多学科交叉、品牌建设、企业文化等软件上下功夫,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现代的工业化道路。
桑麻基金会受托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季国标认为,我国虽已成为世界纺织第一大国,但科技产品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全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纺织加工工艺技术、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以及对全球化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业将重点突破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新型成套关键设备。28项关键技术突出了5个重点:一是发展纺织新材料及其加工新技术;二是对纺纱、织造、染整等传统纺织工艺技术的高科技改造;三是生态纺织品和环保、节能加工技术;四是纺织信息化技术;五是应用于纺织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通过完成对10项新型成套关键设备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提升这些关键技术和装备,来促进纺织行业的技术升级。这些都是纺织科技、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这也是桑麻奖一直以来所遵循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