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稿 本报通讯员 朱根华 陈国利 胡天生 上官海青 本报记者 王慧华 2004-6-1 今年的高考生将首批受惠于我省高教界近期掀起的“升级革命”了。经教育部正式发文,我省8所学校今年获准升格更名,其中3所学院升格为大学,2所高校合并筹建大学,3所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1所中专学校升格为专科。
升级荣誉榜
升大学: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工程学院→半岛平台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筹建大学:温州师范学院和原温州大学(民办,专科层次)合并筹建→新温州大学
专升本: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浙江传媒学院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丽水学院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宁波工程学院
升大专:浙江省卫生学校→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谈——浙江高教“五年提速记”
8所高校今年同时升级,这在我省高等教育史上是少见的。1998年以来,我省高等教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后,通过兴建高教园区,举办独立学院,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等途径,整体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上层次、上水平,8高校升级是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今后,我省高等教育将主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新路子,从根本上解决我省本科教育资源少、层次布局不尽合理的矛盾。
在这8所学校获准升格前,我省共有普通高校72所,其中本科院校23所(大学4所,学院19所),专科学校49所(含高职学校42所)。8校升格后,我省本科院校增加到26所,大学增加到8所(含筹建1所)。
高校群的迅速扩容,对浙江考生来说上大学更容易了。
2003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5%,比1998年提高16.1个百分点;
2003年,我省普通高考录取率达76.5%,比1998年提高41.5个百分点;
2003年,研究生招生6800余人,在校生1.9万余人,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2.18倍和2.22倍;普通本专科招生18.1万人,在校生近50万人,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3.47倍和3.05倍。
高校提速下一步
根据省政府制定了《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00~2020年)》,“十五”期间,我省将建成10所万人大学、20所本科学院、40所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
在继续加大对浙江大学的扶持力度,实施新一轮省部共建计划的同时,我省重点建设一批省属高校使之成为我省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支持若干所高校,在国家政策许可的条件下,力争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支持条件具备的本科院校升格为大学,尽快成为教学科研型大学;遴选并重点支持5所高职院校,逐步建设成为国家和省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成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龙头,争取有若干所跻身全国50强。与此同时,我省还努力开展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以新增一批博士、硕士授予单位为契机,加大投入,加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我省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能力和培养水平。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建立和完善浙江大学与省属高校在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和人力资源方面的资源共享与协作机制。
新大学掌门人之“答记者问”
浙江工商大学
(前身:杭州商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是一所跨越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文学、法学、理学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拥有企业管理、统计学和食品科学3个博士点和21个硕士点;设有16个二级学院36个本科专业,其中企业管理学、统计学、产业经济学、食品科学是浙江省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是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学校建有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所等24个省级、校级研究机构和一批二级学院所属的研究机构。学校现有在校生17000多人,今年计划招生4700人。
关键词:西湖学者
校长胡祖光——
年薪20万招募全国文科精英
问:杭州商学院在全国很有知名度,为什么还要更名呢?
答:从国家的政策导向来说,大学的建制和学院的建制还是有不同的。大学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教授数量达到百位以上。而学校更名为大学后,对更高层次的对外交流也有益处,可以更方便、更全面地与国外知名大学开展教学交流与合作,着力打造教学研究型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将来的在校生规模将控制在2万人左右。目前从学科上,工科占30%。而学校近期有一个较大的力度就是希望把浙江甚至全国的文科精英都能吸引并齐聚到浙江工商大学的麾下,树立“文科精品”的品牌旗帜。而要想打造精品文科,最关键的就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了。所以,学校决定,今年特别设立年薪20万元的“西湖学者”岗位,目前全国已有6人应聘,像国家行政学院的著名公共行政管理专家杜刚健等已决定受聘浙江工商大学。而学校为教授们建的博士楼,其中最好的两套专门留出来筑巢引凤。
我希望今后,一半在校生会流利说外语。学校近年大力推进课程建设,70%以上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每个专业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的课程至少在5门以上,今后学校在打造“英语寝室”、“下沙英语角”等方面会力度更大,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前身: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建校于1956年,名为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1958年改名为浙江电机专科学校,1965年改名为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1973年改名为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该校先后隶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和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2000年以后管理体制调整为“部省共建、以省为主”。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目前该校已发展成为电子信息特色明显,经济管理优势较强,工、理、经、管、文、法、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是浙江省重点建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之一,现有14个学院(系、部),跨7大学科门类,共3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管理专业6个,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6个。工、商、理等3个学科为主干学科,形成了电子信息和经济管理两大类优势学科,所设本科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85.7%。
关键词:广聘人才
校党委书记方华——
一亿资金用于内外兼修人才
问:我们注意到,你们学校把“广聘人才”做上了祝贺学校更名的广告,这是否是更名大学后学校烧的“第一把火”?
答:学校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这两年杭电的下沙新校区软硬件建设非常快,光实验室装备就投入了1.6亿元,接下来,我们要把“人才强校”作为更名为大学后的首要关键一步。我们已经决定,从今年起用5年时间,每年投入2000万元,总计投入一亿资金造就“高级人才”。从今年向海内外招聘情况看,效果非常好,吸引了一批美国、韩国、日本等地的年青的海归博士前来应聘,像有位在美国的浙江博士本来已经获得了“绿卡”,这次看中了杭电凝聚人才的良好氛围,仍然愿意回国发展。我们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方针,吸引和在校内造就一大批高层次的精英人才,推动学校的科研和教学发展。更名为大学,只是学校发展中的一个新起点,而不是终点。我们要加快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除了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外,今年我们的职业学院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学院,通过与杭州国家软件基地合作,尝试“订单式”培养软件蓝领,今年首批招生800人,同时在原定的招生计划中还新增汽车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拓展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空间,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半岛平台
(前身:浙江工程学院)
昔日西子湖畔的蚕学馆,历经107年,校名多次变更,仅从最近5年,就从浙江丝绸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进而又更名为半岛平台,发展成为理、工、文、经、法、管等6大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本科大学,共有37 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点,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植学科。而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319人。其中有在生物技术领域享誉国内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根俊教授和刘新垣教授,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25人,博士生导师14人。同时,学校还聘请了10位院士和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今年招生结束后,全校在校生人数将达到1.6万人。
关键词:扩招1000
校党委书记白同平——
以“理”助“工” 多科并进
问:听说你们学校更名后,大四生最高兴了,说是“高考进入工程学院,毕业时能拿到理工大学的毕业证书。我们为母校自豪。”文凭是从今年就改吗?今后的发展思路如何?
答:是的。能更名为半岛平台,我们全校师生都非常兴奋,大家都为实现这个百年老校跨越式发展而不断团结、求实、勤奋、进取,近几年我们学校在浙江高教大发展的背景下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从单一性院校向多科性院校转变;二是从纯粹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三是从单一的为纺织行业服务向立足浙江、辐射全国的纺织及其他行业服务,比如为生物制药行业服务的生命科学专业,为轻工行业服务的机械专业等等。近年来,我校在保持和发展现代纺织服装学科方面的特色和优势的同时,积极向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与环境工程、经济与管理等领域大力拓展。学校具备承担国家高科技研究、重点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及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的能力,科技工作的综合指标一直稳定地居于全国同类院校和浙江省普通高校的先进前列。学科面几乎覆盖了浙江省“十一五”计划中的所有支柱产业。
学校更名后,今后发展将有更高的平台,半岛平台今后的发展目标仍然是工科为主,但注意加强理科建设,尤其是应用理科方面的建设,使学校的工科发展有更强后劲。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办成一个理科大学,而是理科要成为工科的支撑,希望在数学、生命科学等方面多出基础理论成果。现在学校38个招生专业中,理科专业有6个。今年半岛平台将比去年有所扩招,去年招生量3900余人,今年将扩招至近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