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雪敏 胡文昌 本报记者 王慧华2004-2-25 本报讯 昨天上午,一张大红横幅高挂在浙江工程学院的主楼上,祝贺该校李加林教授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而学校领导更在随后举行的科技成果通报会上,郑重地将100万元支票授予了李教授,奖励他在丝织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以百万重奖之举进一步在学校师生中推动科技创新。
难得的国家技术发明奖
刚刚从北京参加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李加林教授捧回了一张“沉甸甸”的大红证书。在此次国家重大科技奖励会上,国家技术发明大奖一等奖已连续6年空缺,而李加林教授研制的“高密度全显像丝织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我省仅此一项。
作为我国第一届丝织纺织品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李加林教授毕业于浙江工程学院的前身——浙江丝绸工学院,现任学院的工业设计系主任,长期起来一直致力于纺织品设计研究。在他的实验室里,你能发现他的研究成果最神奇之处就在于用彩色丝织来绘出更美丽的图像。它突破了传统丝织制造理念,大胆运用计算机技术、数码仿真技术和图像处理等高新技术,使丝物表达4500种以上的色彩,逼真地再现图形图像。
丝织工艺再造传奇
早在1998年,李加林在浙江巴贝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幅丝织长卷——《清明上河图》,全图共使用了12万张电子纹版,2.88亿个经纬组织点,其生动逼真的效果再现了历史名作的笔墨神韵,荣获了吉尼斯之最证书,并先后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收藏。
据了解,目前我省企业运用该项技术生产的新颖全真丝装饰面料深受欧美等地消费者青睐。这种面料虽是丝织品,但织出的图案似油画、山水画一般逼真,每米价格高达数百元,比一般面料高出数倍。而该成果还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风景、字画、人物肖像画等丝织工艺品,再现了丝织工艺的传奇魅力。
浙江工程学院负责人认为,近年不断重视和鼓励科技创新,催生了一批富有原创性科研成果的诞生。目前学院的科研总经费已超过1亿元。奖励是为了鼓励创新,在师生科技创新中培养加快一流人才的培养。
李加林成功索引
李加林至今已获得很多荣誉:10多项专利,第一、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金奖,科技部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等。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李加林1979年考入浙江丝绸工学院。读大学时,当时浙江工程学院(原浙江丝绸工学院)的朱新予校长提倡改革,艺术类招生工科培养。但你难以想像一个艺术类学生怎么搞起了结构,搞起了技术,这就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精力学习。李加林说,有些东西不要觉得不可能就不做了,其实,你努力了,就可能成功。传统的都锦生织画颗粒粗,大部分颜色是画上去的,只有少部分颜色可以织出来,而且画面没有立体感。我们的丝织像,运用三原色原理,能逼真再现绘画和照片原作的笔墨神韵,就连人物细微的神态过渡也能惟妙惟肖,成为我国纺织业中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说起将来,李加林希望把优秀的东方丝织艺术传达给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