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程学院以为每个院士提供实验室建设经费1000万元,每年给予科研经费100万元,连续10年不变的代价,从中科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引进两位院士。今日,浙江工程学院校长赵匀为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所许根俊、刘新垣院士戴上校徽,发给工作证。至此,他们正式成为浙江工程学院的在编教授,也成为刚刚诞生的一个新“生命”———浙江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旗帜”。
引起人们关注的是,这次浙江工程学院引进的两位中科院院士属“院士全流动”:人事关系转入浙江工程学院,将全部在浙江工程学院工作和拿年薪,成为浙江工程学院的“独享院士”。根据双方协议,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将作为技术后盾,与浙江工程学院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支持其生命科学的发展。
浙江工程学院为何愿花2000多万元引进两位院士?
校长赵匀说,是为了学校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从浙江经济发展考虑,成立生命科学学院,既是适应浙江省及“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且是学校原有蚕丝学、应用化学等特色优势学科的延伸和拓展。学科发展关键在人才,有了人才,学科才能可持续发展。引进人才,就是要引进国内第一流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花2000万引进院士,全力支持他们在生命科学方面的研究———值。科研经费,他们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浙江工程学院宣传部长陈江尧说,从学校讲,希望团队式引进人才,整体提高办学实力。这次以全流动形式引进院士能因此引进一批人。为以新的形式引进院士,浙江工程学院校长赵匀施出了浑身解数。中科院院士许根俊说:“我们几个人来到这里,很大程度上是为赵匀校长的精神所感动而来的。”中科院院士刘新垣说,为了引进,赵匀校长往上海跑了8次。
刘新垣院士现正为他的研究所从国外聘请欧洲基因治疗七个中心之一的西班牙肝病与基因治疗中心的钱程博士等两人为助手,聘请哈佛大学等多名教授作为兼职教授而积极工作。通过引进院士,一批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浙江工程学院。对院士输出方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决策。中科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副所长房永生说,我们现有13名院士。对院士流动不要狭隘理解,科研无国界。这次也是交流与合作的一种形式。他们今后好多工作还要依靠所里,我想对双方发展都有好处。对院士来说,则是延伸了科研生命周期。刘新垣院士说,我每年发表论文20多篇,至今已有300多篇论文,获奖30多项。到这里也是个机会,一是离上海近,二是条件优惠。学校给的科研经费可自主支配,自由度很大。来了想多做点事,第一步是要有人。我现正在请助手和兼职教授。我的癌症基因病毒治疗方法已在动物模型上成功,要进入中试,放大生产,如成功将会造福人类。一些工作也将在这里做。许根俊院士说,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有一点精神才可能做好一件事。教育和科学都是一辈子的事,没有献身精神是不成的。我们要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为榜样,要有这样的志气。
“有没有压力?”记者问刘新垣院士。
“没有压力。”刘新垣院士说:“我手上有的是货。”(记者 宦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