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堂天地宽-浙江工程学院服装产学成功结合访谈录[下]
上传时间:[2003-11-24] 浏览次数: 作者与来源:服装时报
师生篇
季晓芬(国际时装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负责人、副教授):教师兼职可以让教学与企业实现双嬴
问:你怎么看教师兼职?能不能结合自身的实例介绍一下教师兼职或者说服装教育与产业合作的形式是怎样的?
答:服装的操作性很强,服装教学经验非常重要,如果教学不能与实际相结合,指导性就比较差。比如我给学生讲斜裁,我所在的企业斜裁应用得非常多,讲起来学生就比较受用。如果教师没有实际经验,就无法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的东西也非常表面化。对于教师兼职,学校非常支持,往往是阶段性的,以课题组的形式与企业合作。比如由我牵头,其他教师参与,针对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指导。
问:这种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对于服装教学和企业的发展,究竟产生了怎样实质性的影响?
答:对于服装教学来说,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教学水平提高了,而且这也是学校考核教师业绩、评定职称的重要指标,这也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另外这种教学与企业的结合,对学生就业、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也很有益处。比如鼎鼎大名的杭州汇丽公司,每年都从我手里要不少毕业生,我曾经带了两个学生作助手到汇丽做课题.其中一个被该企业的老总看中,给我打了很多电活,说过去就作为副总培养。现在,在汇丽做打样和生产管理的基本上是我的学生,这种例子是很多的。而这种结合带给企业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时,我所服务的达利集团和校方有四五个项目的合作,双方合作非常愉快,达利还每年拿出10万元在国际 时装技术学院设立奖学金。
问:有没有教师一边教书一边做品牌的?你觉得任教与兼职有没有矛盾?
答: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做得还挺成功的。我觉得教师的概念应该和以前不一样了,或许有的老师并没有在外面兼职,但讲的课学生听起来非常好,毕业以后却感到没有用,甚至是错误的。这不能说是功利,而是很实际的,毕竟学生要学以致用。拿我来讲,任教与兼职的矛盾表现在我现在几乎一心扑在教学上,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企业了,作为教师我感到一种危机,觉得自己在一个跑步的行业里停了下来,说实话,心里非常着急。
龚剑超(国际时装技术学院三年级学生,时装设计专业) 钱丽霞(国际时装技术学院三早级学生,时装设计及营销专业):教师如果不深入市场,视角会更狭窄
问:如果把国际时装技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服装院系比较,你们觉得它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以往的服装设计教学,过于偏向设计本身,往往难以与市场接轨。学生在校时也许 感觉很好,但如果出去以后设计的东西没有销路就等于零。学校和纽约时装学院的合作就弥补了这种不足,大一下半学期我们就接触企业去了,大二就有学生去企业兼职,到了大三,只要课程不忙,基本上都扑在外面,有的甚至自己开店。
问:这样不影响学习吗?
答:其实我们的课程蛮多的,关键是要安排好。这种压力对学习也可以产生促进,虽然 课程难学,但当场就能完成作业的挺多的,有些课程必须跑市场,时间上的紧凑也是逼我们提高。
问:你们觉得教师兼职影响教学吗?
答:我们觉得就服装专业来说,老师兼职比不兼职好,老师如果不出去学点东西,仅仅 用书本上的东西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把社会上的东西和课本上的东西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我们。出去兼职的老师往往能拓展自己的专业,讲起课来更系统、更生动,否则照本宣科,讲了以后用不上,作为学生,我们会很难过。
企业篇
施杰(杭州杰施时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服装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于个性化
问:尽管你现在还是学校的科研编制,但你大学一毕业就直接下海创业了,你的这种选择跟你在浙江工程学院接受的教育有多大的关系?
答:应该说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在浙江工程学院很早就有教师兼职、与企业合作的现象存在,只是现在更普遍了,才被人关注,也就是学校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在谋求教学与企业的互动,在此方面我也受到了很深的影响。1994年一毕业我就被借调到温州一家女装企业,那时侯还是家夫妻店,虽然白天两个人在外面很风光,但是晚上关上门来就泡在厂里。我深深感觉到:做服装一是很苦,二是一定要脚踏实地。回来后我就从两台车位开始尝试自己做企业,从请人代销到自己做品牌.一步步的发展到今天2000多万产值的规模。我成功了可以促进教学,失败了可以引起反思,都能带动产学结合。
问:虽然你的品牌名气不大,却做得很健康。不事张扬,这能不能说是浙江工程学院的教学传统?
答:总体上说,浙江工程学院出来的学生都比较务实。其实教师兼职的本质在于实现产与学的有机统一,要教学来源于实践,更要应用于实践,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为企业服务,但绝对不能空,光靠卖图纸是没有用的。
问:你的经商经历可以说是学以致用的范例。通过这几年的摸索,你觉得服装企业存在什么问题?相应的服装教学应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答:我觉得对服装特别了解的职业经理人非常欠缺,服装行业综合性的人才比较少。服装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于开放性和个性化不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不是每个人 都适合做企业,服装教学一定要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服装教育与市场结合得更密切。
薛亮(杭州浪漫一身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服装教育需要系统的思维观。
问:浙江工程学院之于“浪漫一身”似乎有着一种“亲上加亲”的关系,这种关系能不能表明服装产学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答:可以这么说。早在1996年,“浪漫一身”就和浙江工程学院的前身——浙江丝绸工学院联合成立了类似服装教学研究所的机构,由我们出钱,每年从服装专业的毕业班中评选 出“明日之星”,给予一万元奖励并提供就业机会,通过这种合作,我们对毕业班的作品感觉不错。后来合作就更紧密了。我们为毕业班提供社会实习机会,让他们熟悉服装企业的整套流程,从面料、板样特别是制板方面进行熟悉,制板本来对于设计师就比较弱,到了企业以后就有机会制板,尤其在工艺方面有所提高。我们从实习生中选择优秀的留下来,他们为企业带来了新的亮点,“浪漫一身”70%的服装设计师来源于浙江工程学院,在杭州,我们的设计师是最多的,总保持20多个,只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
问:“浪漫一身”与浙江工程学院的合作形式中,有没有教师到企业兼职的?运作状况如何?
答:有的。表现于该校的老师到“浪漫一身”担任设计总监,他带这一批学生来,这样和企业的沟通很顺利。设计总监的角色可以让他看到品牌在不同阶段的境遇。老师是善于总结的,他能把他实践中的发现有效的传达给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我感觉浙江工程学院并没有刻板地规定教师就不可以兼职,我觉得只要不耽误课程,更能体现教师的价值,对于教学和企业可以双向提高。
问:你对浙江工程学院开办国际时装技术学院、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怎么看?你觉得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会欢迎吗?
答:我觉得这种探索是很有价值的,它和美国纽约时装学院合阼,用的是英语教材,起点很高。更重要的是,美国的教育方式很务实,设计师要从品牌规划开始学.从设计主题、市场调研、面料选择、营销方式、定单库存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这也真是深受企业欢迎的。我们准备今年就从该学院选择优秀的学生,提供每个人一笔钱,让他们自己做品牌,看看市场是否需要。成功了,或许可以发展成企业的二线品牌,即使失败了,风险也不会很大。
采访后记:
对浙江工程学院(我更愿意称之为“浙丝”),记者心仪已久,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丝绸是杭州乃至中国的精脉。浙江工程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丝绸学府(蚕学馆,成立于1897年),凝聚着杭州服装乃至中国服装的精气神,正所谓:环顾业内,谁不知“浙丝”?杭派女装异军突起,北突南进,何其迅速,谁又能否认,其文化的根脉源自这座西予湖畔静默的百年学府呢?而在薛亮等企业家心中,“浙丝”之于“浪漫一身”们,不啻为西子湖畔的“黄埔军校”。其实产与学的互动只是这座江南名校眼中淡淡的一笑:这不正是现代服装产业的应有之义么?揣着文章题目中的那个疑问,记者在微冷的“天堂之城”逗留数日,却有如一个蹩脚的画匠,遑论描摹胸有沟壑的“浙丝”之万千气象?只能以这种“观点新闻”的形式,挂一漏万,贻笑大方。质朴儒雅的赵匀院长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学校将易名为”半岛平台”。“浙丝”风骨安在?记者有些茫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新成立的国际时装技术学院产学结合的大胆革新中,在常务副院长郭建南教授殚精竭虑而陡添的根根白发里,记者却看到了一种代表着未来中国服装教育方向的不绝如缕的新气象。(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