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专业中,医药类和纺织服装类可以说是专业性比较强、特色比较明显的,在就业过程中的可替代性也较小。那么,这两大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真如“看上去那么美”吗?
18日下午,由本报和浙江在线新闻网站联合推出的“关心大学生就业”系列论坛第四场邀请到了浙江中医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副主任李海滨和浙江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陈观云两位嘉宾,浙江在线的人气骤升。短短一个小时里,论坛发帖数达到126条,就业专题的点击量也突破了1万人次。
纺织服装类:就业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请问目前纺织服装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怎么样?
陈观云:浙江省纺织类的学校不多,从我们学校这几年的情况来看,需求还是比较旺的。有些专业,比如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服装类、装潢艺术设计等专业,需求比一般都在1∶3到1∶4之间。去年,这六七个专业的就业率都在100%。非典期间,这几个专业的需求形势也一直高居不下。今年,从用人单位现有的需求来看,这几个专业也一直保持良好的势头。
——中国是个纺织大国,浙江又是纺织大省。加入WTO以后,整个服装市场的形势对2004届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哪些影响?
陈观云:有资料显示,加入WTO以后,纺织和服装业的需求在各行业中是最大的,每年可以增加160多万个岗位。所以,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最重要是调整自己心态,在某个专业领域里谋求发展。
沉得下去,才能浮得起来
——说到调整心态的问题,纺织服装类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严重吗?
陈观云:“有业不就”和“一味追求去大企业、大公司”是目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学校一直鼓励毕业生以“作风踏实、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为追求,以“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为誓言,调整心态,积极就业。这几年毕业生的择业期望也有所下降。
浙江是纺织服装大省,出口创汇比例很大,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地方市县的民营企业需求非常旺盛。只要毕业生愿意“沉下去”,有业可就不是难事。
这次浙江日报和浙江在线共同举办的帮助大学生就业活动也十分有意义,它很大程度上促使我们的毕业生更主动地接近社会,更主动地去就业。
——除了服装设计以外,还有哪些就业方向?
陈观云:专业主要是设计类和艺术类两大块,除了服装设计,还有装潢、广告、动画设计等等。就算读服装设计专业,也未必一定要做服装设计师,可以去高校、中专、技校做老师。另外,学装潢设计的也可能去公司干,关键就是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
就业机会一圈圈“荡漾”开去
——工程学院的毕业生指导工作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是不是在这里抛砖引玉介绍一下?
陈观云:12月10日,学校“2004届毕业生就业宣传招聘月”活动拉开帷幕,特别邀请到省教育厅领导和杭州、宁波、绍兴三地的人事部门领导宣讲各地的就业政策。
除了就业工作总动员以外,我们还采取就业咨询与招聘结合的方式,其中有一场纺织服装行业的企业老总和人事部经理招聘会就是一大亮点。
接下来还会有一些校友招聘团、个私企业招聘会、定期招聘超市等新颖的招聘形式出现;另外,已经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与在校生零距离交流的就业沙龙,以及为经济和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成立救助站等一系列活动都吸引了不少毕业生的眼球。
——听说就在昨天,工程学院以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名义给广大校友发了一封信,大概是些什么内容?
陈观云:我校2003届毕业生就业率居全省高校之首,纺织、服装类一些专业就业率达到100%,但2004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仍面临新的压力。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包括即将举行的“校友招聘团专场”。我们发这封信的大致意思是希望已经获得相当成功的“师长”,已经在各自的事业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师兄师姐”,给予母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昨天刚在校内举办了一场招聘专场,一些知名校友,比如熏香服饰、红袖服饰的老总都来学校招聘人才,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也给毕业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前不久,我们给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骨干教师也发过一封类似的信。希望能通过这些已在教学、科研、管理道路上取得相当成功的骨干,调动起另外一大批在本专业的相关领域里拥有同样出色的朋友,这正是我们热切渴望的重大就业资源。
就业时,多长心眼,摸清底细
——周末就有专场招聘会了,毕业生们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陈观云:我想提醒毕业生的是,不要只流连于大企业,也要去了解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多从网上、报纸上了解招聘单位的情况,包括资金、规模、需求专业等等。成熟的大企业可能人才济济,倒是一些发展中的中小企业会有很多机会,更锻炼人。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比较弱势的状态,有些单位招人,先找好多学生去实习,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多人,等到五月份时又退回一些学生,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很大,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多长个“心眼”。另外一个就是岗位问题。有些学生虽然签了约,但对自己到底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并不十分了解,进单位后才发现不满意。因此,在就业过程中要善于化被动为主动,事先多掌握信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