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来到浙江工程学院,在堆满书籍的院长办公室,见到这位被教育界称作“创造奇迹的人”——赵匀教授。他,今年58岁,目光精明犀利,表情严肃沉稳,笔挺的身材溢透出一个“指挥家”的干练和职业教育者特有的魅力。浙江工程学院始建于1897年,是中国第一所从事蚕丝教育事业的学府——蚕学馆,后演化为浙江丝绸工学院。九三学社的老前辈朱新予曾任该校的院长,几经风雨,但他倡导的“爱国、忧国、务实、求真”的治学精神一直为后人遵循。1999年8月,赵匀上任了。好强的性格和与生俱来的韧性,使他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干,就要干得最好!”在就是充满自信的赵匀院长的口头禅。他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不但要让具有光荣传统的老校再现当年风光,还要胜过它——他希冀的是学院整体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特色学科达到国内领先。他查资料,搞市场调查,开座谈会,事必躬亲,追求高效。赵匀以超人的精力,缜密的思维,在最短的时间里理清了盘根错节的头绪,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思路:确立“办学方向——瞄准市场;开设专业——跟踪市场;育人为本——服务市场”的办学宗旨。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并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育改革,有效调动了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3年过去了,人们惊喜地发现,浙江工程学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总经费增加到原来的3倍;科研经费增加了几十倍;又主持申报成功了4个硕士点;学院专业由原来的13个增加到27个;科技工作综合指标稳居于全国同类院校和浙江省普通高校的先进行列,并成为省高新科技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赵匀说:“在历史上,年轻的元帅都是通过打大仗上来的。同样道理,不搞大的科研项目,也培养不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骨干。因此,我们要培养科技新人,就要让他们到科研的大战场上去拼搏、摔打。”这也是赵匀治校的方法之一。但要引导教师搞科研,首先要解决科研经费问题。到哪里去寻找科研经费呢?几经分析,他决定主动出击,带队参加各地区组织的经济发展和经贸展销的各种展览、洽谈会,将学院的精兵强将及科研优势向社会和企业亮相。目前,与学院签订共同研制和发展的企业已达几十家,合作发展资金达几千万。为了创造能打大仗的战场,学院还拨出1000多万经费,对原有的报告厅、大礼堂、体育馆进行改造和维修。有些实验室不仅安装了空调,还配备了让教师使用的微波炉、冷热水器、冰箱等。赵院长的观点是。“我们的实验室要让教师们感到温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赵匀更有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学院要发展,蛋糕要做大,没有人才可不行。”为此,该院制定了人才战略计划。一方面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现有教师的积极性,减少优秀教授的流失;另一方面利用多种渠道和灵活方式,积极引进学历高、职称高,有真才实学的教师来学院工作。同时,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大学建立了比较密切的校际联系。在1999年与美国著名的时装学府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合作办学,在杭州成立了浙江国际时装技术学院以后,又与美国山谷州立大学签署了旨在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GASI双学位”计划书。赵匀最后告诉笔者,只要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在上规模的同时努力上水平,浙江工程学院成为全国一流的理工大学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摘自《联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