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山乡畲族村位于桐庐县中南部丘陵地区,面积28.73平方公里,是杭州市惟一的少数民族村,这里是浙江工程学院少数民族班的社会实践基地,每年的7月初,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会和这群生活在大山里的畲族小朋友共同生活几天。这一幕幕,让我们不能平静……少数民族大学生班的下乡实践手记 同是少数民族,这里让人感到陌生浙江工程学院的少数民族班在我省高校中是惟一的,在这里读书的都是来自浙江省各地区少数民族的优秀学生,他们中除了少部分满、回、撒拉族外,大部分都是畲族,长期生活在现代化的城市里让他们对于本民族的东西早已感到陌生。来到莪山乡畲族村,对这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回归。然而畲村孩子们的生存环境,让大家都很吃惊:走三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每日只能吃山上的“特产”,不会操作电脑和手机,这些对于城里的学生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大学生的到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将畲族儿童的未来带到了现实之中。大学生们的现状也许在十年后就是这群山里娃的将来,大学生带来的不只是丰富书籍和现代化的设备,更多的是希望,是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们看得见的未来。 电脑和图书,孩子们有了新伙伴这片群山中,畲族小朋友的生活是简单而淳朴的,在他们的脑海里,根本没有电脑、mp3、移动电话的概念,但是自去年浙江工程学院少数民族班的大学生来这里社会实践之后,激起了他们对外界好奇,往来的书信更是增加了孩子们和大学生之间的友情,今年的7月4日,大学生们带着捐赠的图书和两台电脑,再一次看望了这群山里娃。 去年的这个时候,大学生在畲乡小学新建了图书室,百余本书给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又增加了一个游戏,在山坡上打闹、小溪中抓鱼之外,山里娃还可以抱着小说大“啃”几口。当我们再一次走进这间由幼儿班休息室改建的图书室的时候,发现所剩的书已经没有几本,大部分都外借在小朋友们的手中。看见老朋友带来的新书,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再加上两台旧电脑,山里娃整日就围着大学生问这问那。 拿什么拯救你,失去笑容的孩子?几天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家访了20多个孩子,在修建在半山的土房子里,大家的心再一次被震撼。 邵小鹏,9岁,二年级。刚生下小鹏不久,他的母亲就被一颗脑瘤完全击倒,由于没钱治病,自1994年起瘫在床上,生活无法自理,甚至无法正常语言交流。长期卧床使肌肉萎缩,流质食物也使牙齿变得畸形,黑暗中恐怖的样子连她自己的儿子都不敢正眼看她。小鹏的父亲身体也不太健康,全家靠养鸡维持生存。考虑到他的家庭困难,学校给小鹏免了一半的学费。尽管如此,仍然不能减轻他成长的压力。 一走进小鹏的家,刺鼻的呕吐物和排泄物的腥臭味扑鼻而来,一直低头在前面带路的小鹏突然坐在门口不愿进门,犹豫之后,邵小鹏才勉强让我们进去。竹榻上,一位几乎裸体的女人对着我们“哑哑”地叫,看得出,她很高兴,因为许久没有人来家里做客了。而这时小鹏的举动更是令我们惊讶,一个人背对母亲坐在一边,任凭母亲叫唤也没有要过去打个招呼的意思…… 这样的情景使我们无法平静,几乎是不假思索的,我们决定资助小鹏的学业,直到高中毕业。畲乡小学的校长介绍,邵小鹏是在没有母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孤僻的性格很难和同学们相处。我们和畲乡小朋友共同生活的几天里,小鹏一直都在旁边呆呆地看着,当每一位小朋友都收到我们礼物的时候,小鹏又会跑来抢过去,仍旧躲在角落里看着你。没有表情、没有言语、甚至一天里都没有几个动作是我们对小鹏的惟一认识。 畲乡小学里像邵小鹏这样的学生还有几位,他们的困难不只是经济上的,他们同时还饱受着无知无爱的折磨。临回来前,大学生们又与两位山里的孩子结了对,不过大家都清楚,这里的局面不是靠一时的帮助就能解决的,也许这是这个班级以后代代相传的一个任务:让知识的苗种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孩子们学文化学道理,让他们能抓住那些援助的手,自己救自己!(2003-07-08《每日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