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原浙江丝绸工学院老院长朱新予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使我更加怀念朱老,常常想起在他身边工作的那十年,他那奋斗不息的精神,清晰敏捷的思维,和蔼谦逊的品质,以身作则的风范,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至今还影响着我,鞭策着我。(一)朱老非常重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早在1979年,朱老就提出要重视美育。这年10月的一天,他叫我晚上到他家去谈谈。他说:“白天你太忙,晚上可以静下心来,谈谈教育思想方面问题。”那天我刚到他家坐下,他就开门见山地说:“我看现在教育缺了美育一块,教育没有美育不行。”当我提出“德育已包括美育”的看法时,他说:“有区别,美育包括审美观和创造美、维护美,与人的思想品德有联系,但还有能力方面的问题。美育不一定在教育方针上提出来,但在具体教育工作中一定要重视。缺乏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缺乏美育素质的人是不完备的”。他当时就设想今后要开设艺术和美学方面的课,办艺术类专业。那天晚上我们谈了两个多小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朱老关心美育,比报纸、杂志上讨论美育问题要早得多。这也许是我院在省内工科院校中率先办艺术类专业的一个原因。朱老非常重视对学生完美人格的教育。他任院长时,欢迎新同学的讲话,都强调要先学会做人。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他告诫学生:“就时间和精力上说,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但就其重要性来说,应该把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他在1985年改任名誉院长后,仍不忘对新生的引导。他给85级新同学们写了一封信,对同学们提出要求:“基础扎实(德、智、体、美,科学、工具知识面广,组织能力强);思想活跃(爱党爱国,解放思想);干劲实足(要爱要干,坚持坚决);生活快乐(不断改造,适合时代)。”朱老非常重视基础课教学,经常强调要抓基础课,让学生打好基础。在一次交谈中,朱老提到:“1962年,我们这所学校差点被停办。我们去省里据理力争。讲道理无非是两方面,一个是丝绸教育的重要,一个是说我们的教育质量是好的。后来,省教育厅到我们学校来搞一次突然袭击。事先不通知,临时来我校集中学生进行基础课考试。结果,同学们考得不错。学校就这样保住了。办学校,一是特色,一是基础课教学,一定要抓牢。”(二)朱老提倡工程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倡导被称为“浙丝模式”的办学特色。1978年,朱老就在筹划创办丝绸美术与品种设计专业。他确定的专业方向定位是以艺术设计为主,工程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为了使这个专业尽快招生,他在1979年上半年,多次去找省计经委主任、翟翕武副省长、薛驹省长。有时,白天找不到,晚上去找。向他们汇报丝绸美术与品种设计专业的定位和办这个专业的重要性,从而取得省政府的支持,拨给60万元新专业建设费。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每次听朱老向省领导的汇报,我都长了知识,受到教育。丝绸美术与品种设计专业于1979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后,朱老又着手建服装设计专业。他在1979年3月30日由他主持的院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上就讲了办丝绸美术与品种设计、服装设计两个专业的思路。由于当时内地还没有服装设计专业,他就想办法同国外和香港联系,了解日本、美国、香港等地一些服装院校服装设计教学的情况。他提出可以先办短期培训班,取得经验后,再正式设置服装设计专业,列入招生计划。1979年至1981年,他通过上海九旬老人李升伯先生搞来美国纽约时装学院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李老先生每次来信都很长,不仅介绍美国服装设计教学情况,也谈他对办服装设计专业的想法。朱老还与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学院院长陈家驹先生联系,与香港企业界的几位老先生联系,取得他们对我院办服装设计专业的支持。这个专业筹建过程中的书籍资料,不少是通过朱老的朋友从香港寄来的,此外,朱老还通过日本朋友获取了东京文化服装学院的有关资料。因此,在服装设计专业创办初期,其专业定位和教学计划,吸取了美国、日本、香港一些服装院校的经验和长处,形成了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特色,培养学生既能艺术创意设计,又会样板设计和工艺制作,既能做设计师,也能做策划者、管理者。到九十年代后,我校服装设计毕业生纷纷创办起自己的服装公司,树起自己的品牌,许多企业感到我校服装设计毕业生“最顶用”,甚至把教学特色称之为“浙丝模式”,这与朱老当时的办学思路是分不开的。朱老在办学中坚持以丝绸服装作为学科特色。他多次强调,从制丝、织绸、印染及后整理到服装,是一条龙,龙头是服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外贸的发展,对穿着的要求越来越高。应该从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出发,引导染整、丝绸工艺的改进和生丝品质的改良或其他服装材料的改良。机械、计算机应用也要在丝绸服装方面攻几个关,搞出一些比较大的有影响的科技成果来。这块是我们的阵地,这块阵地丢了,我们的特色也就失去了。我们不能跟在别人后面搞。有特色,才能体现水平,才可能争创一流。1984年的一天,朱老给我一个写满一系列比较数据的详细提纲说:“这几天,我思考了一下,中国丝绸有六个‘最’,产量最多,产区最广,需要最多,用途最宽,贡献最大。丝绸是国宝,国宝要发展。这一点一定要让大家都知道。”他希望全校师生都要为发展我国的丝绸事业作出贡献。(三)朱老在办学中很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1978年,他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聆听邓小平讲话。回校后,他多次在会上强调科研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搞科研,提高学术水平。他自己也带头搞科研。1980年,他创办了丝绸史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带硕士研究生。在他主持下,于1983年和1986年先后召开了两次中国丝绸史学术讨论会,以此促进丝绸史研究和学校的科研工作。为把丝绸科学研究引向深入,朱老在1983年提出了关于改造茧丝纤维性能的设想。他与原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的一些教授商讨,打算从桑的品种、蚕的饲育、遗传工程、蚕的生理与生化,桑、蚕、丝、绸整个生产过程的综合利用,以及新工艺、新技术在丝绸工业上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联合攻关。他的设想得到一些农学、医学、生物学专家的热情支持。次年,他又向全国政协提议在蚕丝综合利用方面联合攻关。他要求教师多学科联合,使丝绸科研有实质性的突破。他在1987年6月病重时还惦记着四件事,其中一件就是这方面的研究,他拉着我的手说:“这是个方向,应该动员和组织大家去搞。”朱老在办学中注意处理好数量与质量,发展与提高的关系。我院自1978年建立电子专业后,1979年创办丝绸美术与品种设计专业。在当时条件下,连续上两个专业,确实是很艰难的。当时学校领导班子中还有不同意见。有的主要负责同志认为,象我们这样的学校,办学要“少而精”,“规模要小,水平要高,不能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朱老耐心地同他交换意见,朱老认为,学校应以丝绸为特色,向多学科发展。先建丝绸美术与品种设计,再建服装设计,然后,还可以筹建外贸。他的设想得到了领导班子的理解和支持。1979年,学校制订了十年发展规划。1980年,省委教卫部、省教育厅确定我院规模为在校本科生2000人,在80年代分两步走。一天,朱老向薛驹省长汇报我院专业建设的打算和今后发展的设想。薛驹省长听了很高兴,拿起文一地块的那张蓝图,用红笔在学校两边的那块地方,画了一个大方框,然后对计经委主任说:“老王,这块地一定要给丝绸工学院留着,任何单位来要都不能批。丝绸工学院要发展。”我现在回想起薛省长当时画那个红框框的神态和对王主任说话时肯定的语气,心里仍非常激动。确实,当时学校是想发展的,省里也支持学校发展。但当时正处在粉碎“四人帮”不久的经济恢复时期,学校经费拮据,发展速度不可能快。(四) 朱老在办学中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当时,学校实验设备条件确实比较差,但不少老师利用简陋条件坚持搞科研。朱老认为,越是条件差,越要发挥人的拼搏精神。他经常到实验室去了解情况,同教师交谈,尽可能帮助教师解决问题。他也经常到教研室去与教师交谈。如果与教师专题讨论教学上和专业建设上的问题,他就事先与教师约好时间,有时还事先写了讨论提纲,让教师有所准备。他办事一丝不苟,但对他人,不论是他的上级、同级还是下属,都非常和蔼谦逊,善于宽容他人。我从未见他与别人争吵过,也从未见他训斥过别人。他的不知疲倦、一丝不苟的精神,谦虚谨慎、宽容大度的作风,赢得了大家对他的尊敬。许多难办的事或难以理解的事,只要他出面说服,大家就容易理解,难题也就不难了。我从朱老的为人和威信,常常想起10个字:威严未必要,威信不可无。有一天晚上,朱老在他家同我交谈时,从书橱中抽出一本书给我看,顺手在书旁边拿起一份精致的委任状说:“哟,这里还有本60年代初任浙江省科协副主席的委任状,这是周总理签名的。”他接着告诉我,解放前夕,中国蚕丝公司曾派人来他家劝他去台湾,他坚决地说:“我不去,我相信共产党也要发展丝绸事业的。”果然,杭州刚解放,他就应邀去组织全省春蚕收购工作。他对我说,他一生就是一心一意搞丝绸,搞教育。搞丝绸,离不开科技、教育。解放前,颠沛流离。解放后才有一心一意搞丝绸的可能。这些年来,我一直想起朱老这席话。一个人有了正确的理想,有了他热爱的事业,就会鞠躬尽瘁,奉献一生。 郑修兴摘自《联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