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高校30万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中,有12%是贫困生,虽然他们每月的生活费在300元以下,但都得到了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爱。 本报记者 冯颖平 金海忠 学校为他们准备了年夜饭离春节只有几天了,杭州的大街小巷到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气氛。放寒假前,每天都涌动着青春潮的杭城文教区一带,这几天已显出几分冷清。大部分学生都已回家过年。但在我省各高校中也有许多不回家的大学生,马亮就是其中的一位。马亮是去年从黑龙江考到浙江工程学院的。由于父母年老多病,全家一年的收入只有二三千元。第一学期,学校批准他学费减半,还给他提供了勤工俭学的岗位,小马每月就靠勤工俭学得到的200元度过了一个学期,小马说:“寒假假期不长,我回家一趟却要花不少钱,所以我就不回去了。学校又为我提供了工作的岗位,20多天我可以挣到400元,开学后两个月的饭费不用愁了。”寒冷的冬天里,在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程学院、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等高校,像小马这样的学生还有不少。各高校都为贫困生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并在生活上处处关心这些不回家过年的学生。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学工处副处长潘申洲告诉记者:“今年,在学校过年的学生有好几十个,我们已经为他们准备了6桌年夜饭。”我们似乎已经看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北方的饺子、南方的汤圆,加上春节联欢晚会,还有鞭炮烟花等等,这些远离亲人、没有回家的学生在学校同样可以沉浸在欢乐中。2001年12月31日,浙江工程学院为下沙校区中的354名特困生送去了慰问信和慰问金,还送去了200多件冬大衣和100套云丝棉被。(节选自《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