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中国大学生在线报道我校纺织(丝绸)学院“三丝”思政文化工作室。
原文如下:
【辅导员工作室展示】“三丝”思政文化工作室
一、简介和定位
“三丝”思政文化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前身为“半岛平台思政课名师方平工作室”,是半岛平台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紧扣“一带一路”倡议、立足优势学科内涵、构建全域学科文化育人生态圈的具体实践。工作室立足纺织学科是学校学科特色和文化育人的高地,施行线上线下并行、教育实践并举的模式,秉持“弘扬纺织教育金字牌、打造丝绸文化金名片”主旨,勾勒“起于丝绸之端、基于学科特色、利于立德树人”的建设线路,深度开掘“丝路、丝韵、丝享”3个着力点文化内涵,突出国际化、时尚化、知识化、数字化运行逻辑,系统输出“机制+平台+环境+行为”4个触发点文化能量,构筑起“基于学科文化的‘3+4’育人生态圈”,实现学科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全要素融合、全要义共振、全过程贯通。
图示:“三丝”思政文化工作室建设路径
二、做法与路径
1.以“合”为先导的机制牵引,有组织激发内外合力。工作室高度重视学科文化的思政要素挖掘,确立学科文化在调动、凝结、聚拢育人力量的积极效应,构建以机制牵引为抓手的协同发展路径。一方面,对内实施融合机制,打破业务壁垒和“孤岛模式”,有机融入学科建设整体布局,成为学科建设的“策源地”之一,推动了新一轮学科评估取得突破性成绩;另一方面,对外实施联动机制,发挥学科文化的衍生辐射功能,构建起以纺织丝绸文化为内核的“朋友圈”,引入专项基金3项,行业导师8名,建立实践实训基地10个。
2.以“创”为特色的平台驱动,有组织构建向心推力。工作室围绕“三丝”内涵创建立体式传播矩阵,增强学科文化“前中后端”的教育辐射,通过“六位一体”打造受众乐见、乐创、乐享的学科文化平台,其中,“三丝观察”是对丝绸行业、纺织产业及相关业态的前沿观察、趋势调查,以文字、视频、绘画等多元方式进行数字化分享;“三丝熔炉”挖掘活跃在三创人才培养后端的企业、基地;“三丝课堂”实施线上线下并行的纺织丝绸知识,有机融入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环节;“三丝劳育”贯穿励志精神培养,依托勤义园阵地开展劳动精神塑造;“非遗工坊”依托专业机构突出对纺织丝绸延展而成的非遗项目挖掘,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进行文化体验;“共富工坊”增强与企业、行业、地方的联动效果,推动师生进入共富示范的实践阵营。
3.以“丝”为内核的环境营造,有组织增强阵地张力。结合校园空间布局和网络平台运行实际,工作室紧扣学科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实践外延,建设“一楼、一园、一地、一社”为代表的文化场景群,其中“一楼”即学院楼,设立纺织学科成果厅、春蚕铭清风梯、红丝享党建思政长廊,成为学科文化传播主阵地;“一园”即勤义园,设在朱新予雕像前的桑蚕园,占地50平方,由志愿者自我管理,常年种植各类药材和花卉,重点发挥劳动教育功能;“一地”即纺织丝绸文化科普教育基地,通过校内外研学方式,强化丝绸文化与纺织科技的知识输出;“一社”即纳兰话剧社,以半年为周期推出融入学科文化的话剧表演。同时,依托学校丝绸博物馆,开展学科文化教育、体验实践,配套形成全天候、贯通式的文化要素辐射态势。
4.以“启”为指向的行为触发,有组织浸染成才助力。以“红色、生态、智能、时尚”为主线,营造工作室品牌活动的沉浸式启发效应,包含持续开展传统项目“丝绸文化节”,突出学术味、科技味、时尚味、国际味,成为全球丝绸人共同的盛大节日;突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科文化内涵,连年开设“五彩蚕丝课堂”,与一年级德育工程有机协同;创设“红丝享”党建育人项目,以“红色+学科+模式”的形式,开设“读书会、同心同向、学术红人、沿着足迹走浙江”等主题活动6个,形成学科文化育红人的载体介质;创新设立“说丝解字”系列微课,通过慕课教学,传播学科文化对学习生活、工作的启示。多维并举之下,各类活动有力推动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实现政治成长、业务成长的双驱动发展。
三、成效及经验
1.主题更鲜明,学科文化育人生态圈的辐射力更强。突出学科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有机构成,有利于链接育人、文化、学科的三大育人要素,从而赋予学科文化更为鲜明的育人色彩,从而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整体发力。仅一年之中,“三丝而行”公众号发表原创推文200余篇,由丝绸文化衍生而成的项目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国情教育项目1个,省“十四五”教改项目1项,厅局级项目3个,校级党建、思政类基层创新项目5个;3篇文章获得校思政年会表彰,《“四驱型”社会实践: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内驱动能与实践路径》获得“大我青春”2022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案例类优秀作品(全国17项);获得校级校园文化品牌1项,“五彩蚕丝课堂”成为校级精品始业教育项目,3个主题文化视频被推荐至全国网络文化优秀作品和科普作品,《军服里的民心》获得“浙江省革命文物青年说”短视频大赛最具人气奖,工作室成果被省级以上媒体报道18次。
2.形式更多样,学科文化育人生态圈的传导力更实。以学科文化集聚而成的全域育人生态圈,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动机,实现文化传播与文化教育的并驾齐驱,构建起学科文化承载介质的多元多样。截至目前,工作室已举办丝绸文化节十二届,开展相关活动百余项;设立“三丝讲坛”,汇集十余位名家行家讲丝绸文化与发展机理;培育相关文化社团3个,其中纳兰话剧社获得校级活力社团;连年举办以学科文化为底蕴的“三创”人才培育毕业展,吸引数千人前来观看;实践以“丝缘”为主题的社区文化平台,连年培育“红丝”生活空间,调动家长的高度关切;把党校办在公寓的做法更是在校内外引起广发关注。得益于学科文化的浸染,纺织学科的毕业生考研率持续攀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居全国高校前列。
3.融合更紧密,学科文化育人生态圈的渗透力更深。工作室进一步丰富学科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形成文化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力推动始业教育、励志教育、廉洁教育等专项育人工作从大众化走向个性化、品牌化,如“五彩蚕丝课堂”设置以弘扬纺织科技文化为特色的开学典礼备受校内外关注和好评,生态、智能、时尚又不失传统为项目化机动模式为学生所称道;结合发展性资助育人要义,创设“三丝”励志服务计划,被列为校级健康人格培育项目,同时新增相应的教育基金1项,与丝绸博物馆协同成立志愿服务团1个,1位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自立之星”称号;开辟“春蚕铭”廉洁文化品牌,征集师生原创文学作品百余项,并用于“清廉纺织”的场景营造,“学科文化对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增益价值与实现路径”获评全国纺织类高校年会论文一等奖。
四、目标和方向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工作室下一阶段将牢牢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遵循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和学科文化的衍生发展规律,深度解析学科文化的育人价值内涵和实践路径,着力打造具有“温感度、价值感、时代感”学科文化育人生态圈。
1.突出“亲民温度感”,进一步强化调研研究和需求供给,着力塑造学科文化“启示—点亮—赋能—陪伴”的全要素成才激发和全周期育人导向,以过程亲民化、内容常态化、效果具象化增强育人项目的系统呈现,做强六个板块延伸,把学科文化育人生态圈打造成为懂学生、知教师的港湾,实现“叫响”到“较好”的评价升级。
2.突出“破题价值感”,围绕学科建设和学生成才的急难愁盼,强化工作室的“策源”功能,进一步凝结学科、思政、管理、服务各方的优质力量,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智力团队。建立思政创新实践发展中心,以“揭榜挂帅”形式解决育人工作的“卡脖子”问题,形成高级别教学成果和课题研究项目。
3.突出“数字时代感”,抓住数字时代的表达、传导特性,锻造工作室数字赋能力,开辟全天候的数字网络学科文化知识传输渠道,施行相马与赛马相统一,成立新媒体创造营,牢牢占领学科文化的虚拟空间阵地,不断完善“线上有风景、线下有实景、全程有风景、全员享情景”的格局,构建高能级、具有高因子的学科文化数字网络平台。
新闻来源网址:
https://mp.weixin.qq.com/s/Uw2L_2Uc6VUmZRJOVxTE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