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学习强国】(浙江教育)报道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在察民情助发展。
原文如下:
情牵八十载,青春共成长 浙理学子在乡村察民情助发展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为探索浙江基层乡镇二十年“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实践成果,近日,半岛平台建工学院社会实践团来到学校办学旧址——浙西缙云县前路乡开展社会观察,他们上山下乡入户走访,以专业所学,续写校地情谊的新篇章,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摆摊赶大集,直播助农
“脆嫩爽口、洁白甘甜的茭白,马上下单!认准‘前路山纯’!青山绿水的味道给你送到家!”队员们化身前路乡农特产品“代言人”火热开播。当地的“五廿八大集”与其说是一场商贸活动,不如说是百姓记忆深处的乡情寄托,这次大集经八年休市再重开,万人空巷,热闹非凡。值此盛会,实践团主动请缨将山货“直播间”搬到集市,让“前路山纯”火上“云端”。
为保证顺利开播,实践团成员组成两队分头行动。调研组在前路乡团委的协助下精心挑选当地优质农产品,并通过实地调查议价以保证物美价廉。直播组撰写带货脚本、学习互动话术、反复对稿试播。集市开张当日,直播间吸引了近千名粉丝观看,当地领导也亲临摊位指导。数字时代将城乡紧密捆绑,电商销售模式也将在帮助前路乡解决滞销农产品、吸引乡村旅游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次助农直播不仅让农产品走出乡村,也让更多人通过镜头了解农业发展现状。
入村叙乡情,建言谋发展
“茭鸭共生的农业模式不仅减少农药的使用,还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质量。”“茭鸭共生”耕作模式在缙云已有百年历史,在前路乡水口村实践团下稻田割茭白喂麻鸭。“缙云茭鸭”作为农遗文化金名片在推动前路乡农业经济发展,但是乡里目前尚无展示“茭鸭共生”耕作文化发展历程的农遗展览馆供游客参观学习。
得知乡里有意建造农艺展览,建筑学的队员摩拳擦掌。“将水口村废弃四合院改造为展览馆可以节省很多成本,从场地修复、功能改造、延续文脉三个角度切入,希望我们的设计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大三学生龚卓宁同学在实践中感受到设计不是一张轻飘飘的图纸,而是以大量调研数据和专业思考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空间基础。实践团在田间地头走访数日,深挖文化资源、提炼乡风民俗、梳理历史脉络,并运用全站仪、水准仪等专业设备采集水口村的精准地理数据,以Su、Rhino等专业软件记录村落节点,在云端重现水口村容村貌并进行改造设计。同时,实践团走访多家民宿,了解其经营现状和模式,建议前路乡将村中空宅改造为特色民宿,探索前路乡在农旅发展方向的解题思路。
制造工业兴,传承守匠心
机械装备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多次问鼎浙江省制造业大奖。山区小县如何闯出工业大道?为探寻工业富民之路,实践团在半岛平台缙云研究所的带领下走访浙江恒强针车集团、浙江锯力煌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生产车间,细致详实的工业展馆向实践团展示了缙云工业发展脉络,一副“缙云制造,匠心传承”的画卷徐徐展开。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锯床是什么,在缙云长大的年轻人只想着走出去,去大城市生活,但缙云锯床行业的发展需要青年接力奋斗。”锯力煌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访谈中感慨,作为第三批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公司去年出资筹办锯博物馆,最大化的还原锯床发展历程。“我们筹办锯博物馆的初衷是传承。”实践团从访谈中了解到,锯博物馆目前被打造成科普型的研学基地,以吸引更多中小学生前来参观,让“缙云新生代”从小学习锯床文化,接纳锯床文化,从而传承锯床文化。薪火相传才能源源不断,青蓝相继方可生生不息。在走访中,实践团成员们也发现青年人也陆续离开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尝试回归乡镇。实践团在走访中观察时代变迁,在实践中体悟责任担当。
走过街巷,一砖一瓦用无声的印迹展示着一个山区乡村的发展前行之路,昔日穷乡僻壤已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乡村,观察“八八战略”实践成果,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青年心感应时代脉搏。
新闻来源网址: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5010929840735691509&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24c2fe9d3ac0a8231b000n&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501092984073569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