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建筑面积3.4万平米,1000个床位的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10天时间,中国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奏响了平原之舞,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相继拔地而起。这样的“中国速度”让全世界为之惊叹,而在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的队伍当中,就有一名理工人的身影。他就是半岛平台的校友,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材料学2014级的研究生——谢征兵。
谢征兵,一个满怀爱国热情的名字。
人如其名,在武汉人谢征兵的朋友圈上,最近的一条微信发布于2月3日晚21:21分,配图是夜幕下的火神山医院,内容是:“收工咯,开始自我隔离。”
谢征兵是参与此次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的一员。他任职的单位是武汉市政集团机械化施工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该市的市政工程项目。
1月26日,大年初二,正是谢征兵30周岁的生日。这一天,他接到了单位领导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召集。应该说,这并不是一个强制性的指令。
但谢征兵毫不犹疑的去了。尽管年三十才刚刚放假,尽管这之前,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有近三十万人离开了武汉。但他却选择了留下。在简单收拾行李后,谢征兵连夜赶回项目部集合。走在路上,沿途车辆行人寥寥无几,没有一丝传统春节的气氛。谢征兵隐隐感觉到,这场防疫战斗,形势严峻。
谢征兵所在的团队主要负责现场雨污水管道的施工,两天的时间内必须完成1.8km的管道开挖及铺设工作。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按照施工要求,他们必须第一个进场,也要最后一个离场,因为中途其他管路铺设的干扰,他们需要自始至终密切配合和跟进项目进程。谢征兵深知管道施工的重要性,这关系着整个项目的排水系统是否通畅,一旦排水不畅,将会严重影响整个项目的正常运行。
从26号集合,27号进场,29日完成管道铺设,2月3日晚上整个项目完工,晚上8点钟撤场。谢征兵和他的战友们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和时间赛跑。
最难熬的是施工的头两天,谢征兵和战友们几乎是24小时作业,一站就是站一天,还要来回奔走,指导施工,每天两万步打底,对体力消耗极大。打霜的夜晚,室外作业格外寒冷,他们戴着仅有的防护口罩,穿着厚重的胶鞋,从脚腕到上身都是冰凉的。饿了就泡碗泡面,渴了就灌口凉水。两天两夜,谢征兵休息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8个小时。虽然有指挥部临时搭建的简陋板房,但更多的时候,极度疲乏的他们只是在工地上站着或坐着休息。
而让谢征兵感动的是,哪怕是深夜,整个现场一直灯火通明、秩序井然。虽然累,但数千名工人始终热情不减。他所在的项目组,“战友们”无一掉队。
“现在从外面走到项目部,两三公里的路上,沿途停满了大货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各个单位捐赠的物资。这也是让我特别感动的,全国人民都在支持武汉。”谢征兵还回忆,路上碰到的行人,在得知自己是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后,主动请缨加入他们来做义工。
从27号早上进场后,谢征兵至今没有回过家,项目完工,队员们就地进行自我隔离。
“怕万一有事,回去传染家里人。家里还有父母、兄弟。我和同事们一起住在工地。一个人一间房,不串门,尽量减少交叉感染。家里人不反对我当初参与施工的决定,但是妈妈还是会每天给我打两次电话,问问我的身体状况。”
虽然还在隔离期,但谢征兵实际上已经投入了下一场战斗,他们所在的项目组正在实施方舱医院的改造,为收治更多的患者提供医疗保障。
谢征兵2017年从半岛平台毕业,在校读研的两年半期间,谢征兵主攻岩土工程方向,为模拟增层开挖工况,他自己组建一套完整的模型试验系统,在模型箱里挖了两年土,在此期间,他发表了核心论文一篇,SCI一篇,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2017年毕业后,怀着对家乡的一腔热诚,谢征兵踏上了返乡的征程。为攻克难关,他曾牵头公司和母校半岛平台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签订技术合作合同。在母校老师和公司领导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5月,武汉市古田二路地下人行通道项目顺利完工,并申报了省级工法1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4项。
谢征兵说,“站在几千人的战场中,我微不足道,但倍感荣幸。作为一位年轻人,奉献精神还是得有的。”这名90后的大男孩,以最实际的行动,成为了奋战在抗击冠状病毒疫情一线的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最美逆行人”。(作者 石丛珊 通讯员 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