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经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基地被确定为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为浙江省首批10个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当时这一喜讯奏响了我校人文社科建设的最强音。一晃三年过去了,2009年6月,学校人文社科建设再传捷报,我校首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沈满洪教授主持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顺利开题!
经管学院可谓是我校人文社科的一朵奇葩。作为专门从事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和教育的学院,秉承了学校求是笃实的校风,处于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与企业管理研究的前沿。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十一五”规划的工作目标,坚持“人才培养接轨社会 教科并举聚焦转型”的思路,立足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党建思政工作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开拓创新,群策群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使学院向教学科研型的转变迈出了坚实一步。
完善机制提效率 夯实基础固保障
经管学院前身是经营管理系,成立于1985年。现有教师126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4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超过40%;有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人入选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各层次培养人员,6人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院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会计等4个系,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区域生态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纺织经济研究所、金融与财务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国际知识产权研究所、心理与行为研究所等11个研究机构,并拥有1个浙江省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院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金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9个本科专业,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等4个硕士点,以及纺织企业管理工程硕士方向等。其中,区域经济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是浙江省首批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具有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企业管理和区域经济学具有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培养资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3000余人,研究生200余人。
学院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初步形成了“内培外引”的有效人才管理机制。在大力引进高层次学术科研人才的同时,学院积极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为学院发展建立合理的人才梯次和人才结构。学院建立青年教师培养考核档案,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纳入到教职工考核体系中。依托“青年教师讲课大赛”、“青年教师讲坛”、“教学观摩课”等平台,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学院还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由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认真负责的教授、副教授担任指导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工作规程和各个教学环节,把握教学工作规范,提高工作能力;了解青年教师的科研背景和科研特长,确定青年教师的研究方向,并为其制定培养计划。
循序渐进抓教学 学术科研建体系
经管学院重视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不断完善。在教学中,学院在重视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决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学院设置的各专业与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学院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院坚持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以各种学术、科研竞赛活动为突破口,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院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供积极服务。重视调查研究,开辟学风科研专题网站,着力完善各类引导管理机制,结合学院培训中心工作,鼓励学生立志考研考证,引导学生不断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学院突出榜样教育,以点带面,深度挖掘学生中的优秀典型,及时开展先进个人和集体的表彰和事迹宣传。同时,学院学生线与教学线合作在优秀学生培养上建立长效机制,做好优秀生导师制工作。学院还继续加大投入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激发专业教师积极性,完善了以《经济探索》和《经济生声》两本学术刊物为依托、以九大专业品牌学科赛事为基础、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主体的学生科研品牌体系,学生参与科研竞赛活动的热情、水平不断提升,为申报国家级重大赛事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生团队曾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对抗赛一等奖、浙江省电子商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先后承办了“新农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第七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研究年会”、“2008两岸经贸与管理学术研讨会”等多场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近5年,主持了一大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5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10余项成果分别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等。近年来,学院开办“教授讲坛”,邀请专业领域内颇有建树的教授为师生讲学,累计共举办近百讲,浓厚了学院的学术氛围;同时,聘请多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兼职教授,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层次。
立足基层 “双服务” 院企合作促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服务区域经济,巩固建立的人才培养后盾,开辟前方人才就业市场,有针对性地搭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有效推进大学生就业,实现校企共赢,经管学院积极寻求与企业在“一个体系、两个方向、三个基地、四个平台”进行全面合作,通过开展“双向服务”,加深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将大学生“课堂”开辟到企业,将专业老师的触角延伸到企业,同时将企业丰富资源引进学校,共同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个体系:企业在学院设立学生奖助体系。学院积极争取校外企业资源,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让企业走进学校,设立奖助学金,并共同探讨完善奖助办法,鼓励和资助成绩优秀、家庭经济条件欠佳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学院已设立“今飞”奖助学金,学生受益近百人。今后,学院将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不断跟企业深入合作,共同探索促进人才培养的模式。
两个方向:人才培养和产学研战略合作。目前,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不断扩大,企业依旧处在冬天。企业如何摆脱困境,实现结构调整,加快升级;学校培养怎样的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根植企业自主创新,如何联合打造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些都成为新形势下的新课题。学院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主动深入基层,与天能国际集团、华业不绣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方面达成深层次的合作意向,进一步推进实施定向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理论学习+企业培训+专业实践”的培养模式。今后,学院将陆续外派专家蹲点基层,进驻企业,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等服务,与企业共同开发研究重大项目。
三个基地: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教师教研基地和企业员工培训基地。面对当今企业存在的管理者对大学生的“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基础技能不及格”等声音,而大学生也发出“一毕业就茫然,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看不到前途”等感慨,学院党政负责人亲自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并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为大学生顺利找“婆家”,搭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缓冲平台。另一方面学院积极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提高大学生就业实力。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在企业建立教师教研基地,顺利实现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学院经常为企业派送专业老师进行系统的员工培训,并在企业建立培训基地,建立一整套的培训方案,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四个平台:大学生就业指导平台、大学生定向培养平台、管理研究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开展“双向”服务活动,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和企业获取经济效益,更是为了促进学生成材和学校、企业的持续发展。为实现校企共赢,双方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平台、大学生定向培养平台、管理研究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学院聘任企业高层担任就业指导导师,并邀请他们举办讲座,帮助毕业生顺利走上社会;调研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制定并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当企业发展出现制约发展的瓶颈——研发力量和管理人才缺乏时,学院成为其后盾,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管理支持和信息支持。这些平台一方面能积极推进大学生就业,增进学校与企业的管理研究和信息交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学院的学科优势,积极为企业提供管理培训和咨询服务。
在众多的成绩面前,经管学院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学科优势的特色不明显,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做得不够,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仍在探索中……针对这些问题,学院坚持“优化结构、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今后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特色,完善学科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其次,组织项目扩大成果,完善科研工作的规划和项目组织,做好重大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的培育和支持工作,推动合作,争取资源;第三,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坚持理、工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第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第五,努力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管理干部队伍。
二十五年桃李沃土,二十五年风雨兼程,经管学院一路走来遇到过瓶颈,遭受过挫折,但是经管人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精神让学院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倾听江下涛声急,一代新潮接旧潮”,学院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建成“以育人为主体,专业特色和优势明显,综合实力居于省内前列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为此,学院将紧紧把握“教学和科研”这两个龙头,牢牢抓住“人才和育人”这两项工作,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办学质量,在挑战与竞争并存的新世纪,不断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才,将学院办成经济与管理学科综合协调发展、部分学科省内领先、省属高等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经济管理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