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化学系成立于2002年7月,短短7年时间,已建成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浙江省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1个,浙江省省级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应用化学、有机化学以及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点3个。化学学科已具有教授评审权,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一级硕士点及博士点。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合作成功申报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已取得了可喜的业绩。
“事业靠人推,团队在于建。”化学系教师对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有着高度的共识,这支爱岗敬业的团队也始终坚信无论做什么事,只有积极主动付出,才能不断推进发展,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共赢。团队现有教师34名,其中钱江特聘教授1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5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6名;具有高级职称21人,取得博士学位21人,占教师总数60%。团队整体实力强,梯队较为合理,在教学、科研、管理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可能,成绩喜人。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是团队的座右铭,并已成为团队成员的自觉行动。2008年这个业务精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型教师团队被评为校创新团队。
厚德泽人 青蓝相济
7年来,化学系教学团队始终注重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师德师风的建设,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积极营设爱岗敬业、团结和谐的良好工作氛围,取得了显著成绩。
团队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教育,迄今有8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团队还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修访问,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已有13名青年教师先后赴国外学习交流,及时追踪和掌握最新科技动态。与此同时,为了使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上岗后能够尽快进入角色,还指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团队每年举办青年教师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教师上岗培训,严把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关。夏敏、张伟、宋莉等一批博士进校后都参加了学校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并获得好成绩。
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团队紧紧围绕高素质人才培养,将打造一支思想素质过硬、职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作为团队建设长期的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团队强调干事业必须从大处着眼,不能总盯着蝇头小利,这是该团队建设的一大原则。在教书育人上,教师们不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经过多次讨论,大家进一步明确了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教师们认真审视平时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认识到必须妥善处理教学、科研两者关系,将人才培养作为自己最神圣的职责。为了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教师们不断创新,在总结教学经验、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团队负责人每学期都定期组织专题教学研讨活动,邀请众多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与团队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给团队教师上教学示范课程,为提升团队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
这支优秀的教学团队两次被评为学校先进单位,并两次被评为理学院先进集体;应用化学党支部被评为校先进基层党支部。团队中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王新平教授、郑旭明教授获得桑麻奖教金(纺织工业最高奖教金),黄建花教授被评为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浙江省“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徐向群教授被评为浙江省“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俞三传教授荣获第二届华鼎奖教金,夏敏教授荣获浙江省青少年英才奖,王新平、黄建花、张伟、周宝成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邓金华被评为校“三育人”先进个人,还有多位教师获得了校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严谨笃学 勇于创新
化学系教学团队中的成员既是教学骨干,又是科研中坚,不少人承担着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他们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教研互促,有效地推进了教学、科研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形成了教学、科研相长的良好氛围。
为了使化学学科能快速发展,尽早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团队对学科建设做出了周密的规划,确定了学科的发展方向,清晰地将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细化并分步实施。团队以多学科交叉领域作为化学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并加强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与支撑,拓展发展空间,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进一步深化,在发展内涵、模式和路径上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方法与策略,使化学团队建设在各个研究领域中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快学科发展,弥补目前尚无博士点的缺陷,该团队力求把团队建设作为师资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只要引入学术带头人,团队就创造条件积极引入博士帮学科带头人组建该学科方向的研究团队,夯实科研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同时学术带头人能在项目申请、科研工作的开展等方面带动和帮助年轻博士迅速成长。正因为采取积极有效的团队建设方针,化学系许多年轻博士进校一年后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近5年来,团队成员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其它国家级项目4项,浙江省基金和科技厅项目24项,其中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科技厅重点项目各1项,这些项目的科研经费达2100余万元;已成功申请发明专利7项;在国内外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达260余篇,其中被SCI、EI、SSCI检索近百篇。仅2008年团队成员就发表论文42篇,其中被SCI检索38篇,EI检索4篇。王新平教授在5年内共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郑旭明教授共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973项目以及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
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团队始终倡导产学研紧密结合,近5年来,团队成员承担横向项目23项,合同总经费达259.63万元。俞三传教授为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开发复合纳滤膜材料,为凯膜过滤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研制膜清洗剂,并探讨膜阴垢剂对RO/NF膜的影响。朱锦桃副教授为许多化工企业开发新产品(L-肉碱的合成研究及工业化、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合成研究及工业化、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及工业化应用)。这些项目的开展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有效推进了科研创新。
言传身教 师生情深
化学系教学团队都始终坚信,人才培养质量是关系到千秋万代的事,绝不能马虎应付,而且人才只有接受社会的检验才能辨别“真伪”与“优劣”。因此团队十分重视人才的过程培养,教师们想法设法,因材施教,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显著。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连续3年就业率达100%,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好对接。
在研究生招生上,团队导师亲自与考生联系,把好生源质量第一关。在研究生的培养上,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导师们都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全力提升培养质量。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盲审一次通过率达到100%。团队还对弱势的经济困难生实施帮困的导师制,帮助他们实现求学梦想,并从思想、经济等方面给予切实的关注,鼓励,引导他们成长成材。
在学生培养方面,团队除了有明晰的办学思路和目标外,十分重视将“授人以鱼”转变到“授人以渔”;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使大学生们达到“会学”。这是团队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精心育好每一棵苗”则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最重要的还是人格的影响。团队成员都坚信一个真理,“你要求学生努力,首先你自己要非常努力;你要求学生严谨,首先你自己要非常严谨。”该团队教师就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激励和感染着身边的学生,用自己的学识与真情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任,默默奉献,无声地引领着学生朝着人生目标奋进。
在化学系教学团队,教师们兢兢业业地恪守“教书育人”的职责,学生们勤勤恳恳地实践着“求学成才”的梦想。教师们用心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的思想,点亮学生的人生。他们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就业。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点对点直接接触和面对面交流,教师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生的理解和在科学研究探索过程中的求实与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届又一届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
同时,团队非常注重对学生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素质的培养,强调对待科研的态度必须严谨、诚实。团队教师坚持科研进课堂,科研进实验室,科研进教材,科研进本科生毕业论文,在课程设置、实验与实践性教学、考试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团队动员广大教师设立了具有科研或开发背景的课题与项目,鼓励、引导学生自主申报课题。学生创新实践课题研究成果多次参加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有13人分别获得该赛事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还有3个本科生科研项目获得浙江省“新苗人才”项目资助。在团队教师指导下,本科生发表SCI论文3篇,研究生发表论文84篇,其中被SCI、EI、SSCI检索的论文有76篇。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团队根据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培养在校生科研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实验动手能力。团队教师辅导学生参加2008年浙江省化学实验竞赛,荣获团体二等奖。
迄今为止,应用化学专业已有6届毕业生,培养出了一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优秀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全校前列。团队教师还积极鼓励、指导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录取率名列学校前茅,04年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录取率位于全校第一。
在今后的工作中,化学系教学团队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聚焦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坚持科学发展、重在人才培养”为实践载体,紧紧围绕校、院“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中心工作和团队的奋斗目标、工作重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加强科研创新,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凝练学科方向,形成良好的教学科研团队;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学生培养理念,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展望未来,踌躇满志,理学院应用化学团队将以勇于创新的工作理念、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继往开来、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