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开设于1982年,是我校办学特色最为鲜明和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专业之一。2008年度中国时装院校专业排行榜中,我校位居第二位,连续六年稳居全国三甲。该专业(方向)毕业生连续九年荣获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颁发的“新人奖”,我校九捧全国服装教育“育人奖”。
自1995年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设立颁发全国“十佳设计师”称号以来,该专业(方向)教师及校友已有11人次荣获该荣誉。
近十年来,在每年高考招生中,该专业(方向)录取的高分人数、高考平均分位居全国、全省同类专业(方向)前列。
近十年来,该专业(方向)学生在“中华杯•培罗蒙”国际男装设计大赛总决赛、日本杉野服饰大学全国服装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CCTV全国服装设计电视大奖赛、中国真维斯休闲装设计大赛等国际、国内各类比赛中获得大奖总计超过100项。
该专业(方向)培养的毕业生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和服装相关行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国内众多服装品牌由该专业(方向)毕业生创办或担任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好口碑。一门学科的魅力源自一群可爱可敬之人的倾心投入,好口碑的赢得离不开团队的齐心协力。从一把剪刀、一枚针起家,到拥有全套服装设计生产自动化系统,服装学院院长郭建南教授将该团队的工作概括为三个有情意的词——“战友”、“子女”和“朋友”,即把同事看成战友、把学生看成子女、把企业看成朋友。
团队浇灌时尚花 八仙过海显神通
服装艺术设计教学团队现有教师23人,团队成员团结奋进、年富力强。团队带头人、服装艺术设计系主任赵卫国教授现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艺术委员会委员,杭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名誉副会长,是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996、1998年,他两次荣获“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称号,1997年获得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金榜设计师”称号,2004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TOP10时装设计师杰出贡献奖,并于1993年、1995年分别在北京、上海举办个人作品发布会,曾任杭州凯地企业发展公司及杭州梦耐制衣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特步(中国)运动用品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参与中国宝兔集团、中国华润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合作研究,整合了产品形象,提升了产品知名度。
战友之间亲如兄弟,团队成员干劲十足,硕果累累。近三年来,团队教师主编部委级“十一五”规划教材、浙江省重点教材4本;主持参与纵横向科研项目近200项,横向课题总数同比在学校系部前列。团队教师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研究——我国服装出口拓展化分析”,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服装加工贸易升级的优化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措施。2004年,团队教师参与的“数字化仿真彩色丝织技术”获杭州市优秀新产品新技术奖一等奖,应用该技术可以织造高密度全显像真丝织锦画,使中国传统文化及丝织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
高校以教学为根本,教学质量是第一生命线。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过中,该团队积极吸收改革成果和先进理念,注重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团队教师参与的“坚持三个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教改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使“浙丝”模式业内广为传扬。2005年,此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开始进行模块化教学,分为专业基础课和模块课,适应了服装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近三年来,团队教师主持专业教学内容研究与改革项目5项。
为将产业实践作为服装教学的试金石,团队成员积极走出校门,深入企业。现有多位教师被“森马”、“雅戈尔”、“杉杉”、“万事利”等数著名服装企业聘为设计总监,为这些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在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团队紧密结合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所需,与各类服装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课题研究。2008年与万事利集团共同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礼服——“青花瓷”系列和奖牌丝绸挂带的设计研发,产品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团队教师领衔成立的“半岛平台——娃哈哈童装研发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专业服装院校童装专项教学的空白,开创国内童装产业校企结合的产学研教学模式之先河。团队教师连续三年主持江苏阳光集团科技大厦1000平方面料与服装展厅项目和多项大型展示设计,参与该集团投资3000万元兴建的高级女装生产流水线的技术引进、生产管理体系及总体项目规划及建设,并主持宁波洛兹集团“女装快速反应生产管理体系研究”等科研项目,受到企业的欢迎和好评。团队教师常年与浙江广电集团、杭州文广集团进行合作,开展整体造型工作,为多个栏目和大型活动服务。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团队注重国(境)内外交流与合作,多次组织教师赴美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地交流学习。团队教师参与杭州市政府日本爱知“世博会”丝绸服装开发研究,为将中华丝绸文化发扬光大贡献力量。团队青年教师作品曾荣获第八届“兄弟杯”国际青年设计师大赛银奖并赴日本交流,获得第七届SAGA北欧世家皮草饰边大赛银奖的团队青年教师作品曾赴香港贸发局组织的青年设计师作品展演,受法国亚眠市政府中法协会邀请赴法国表演交流,并多次受邀参加上海国际服装节青年设计师作品发布会等。
在服设人身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几个鲜明的闪光点:深厚的艺术底蕴与良好的技术传承,杰出的科研成绩和高效的团队合作,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广泛的艺术推广。多年来,团队成员纷纷走出校门,服务社会团体和企业,为打造和提升杭州市“丝绸之府”和“女装之都”盛名贡献力量。
润物无声三春雨 厚积薄发显特色
2009年6月28日,从浙江世贸中心传来喜讯,在全国院校服装设计“未来之星”评选中,我校斩获十强中的五席。“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只有学生掌握了服装艺术设计中最基础的知识和应用方法,他们才能独立开展工作。团队的教学工作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主体意识,把学生视为子女,实施亲情化教育,实现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不遗余力为教育,一心只为出“圣贤”。在课堂教学中,团队坚持艺工结合,艺、文、工相互渗透,强调艺术创意与艺术设计表现相结合、艺术设计与工程应用相结合、设计品格特征与市场相结合的“三结合”教育创新模式。教师们把行业品牌运作中的宝贵经验和技能带到教学中去,从学生小组协作的创作模式到命题形式的创作要求,从限定时间内完成率到创作过程中节点和控制能力的把握,无不体现着服装行业的特点,以及行业对设计协同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高要求。
服装艺术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广泛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课业压力大。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毕业设计汇演这一大考,学生作品从构思到设计,从选料到打版,从裁剪到缝制,每一个环节都得亲自完成,在设计室里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赵卫国在接受中央电视台4套《中国新闻》栏目采访时说,汇演作品要求毕业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自由组合团队,完成从选料、设计到制作的过程,并进行动态展示,这是对学生在毕业前的强化训练。他认为学生从中得到的不是一个成果,更是一种体会,一种财富。
服装艺术设计的学科理念更新换代特别快,课本知识往往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学科发展。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设计水平,团队出了一招“妙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更多地接触市场,学生才能提高自己的兴趣,确立将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团队共有校外教学实践基地11个,在日常教学和寒暑假中,学生都可以到一线实践,并且可以以实践换学分,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服装艺术设计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艺术创意设计只有符合工业生产与市场消费的需求,才能转化为商品而实现其价值。团队遵循艺术设计是为社会服务的原则,以创意设计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将设计与工程技术紧密结合,在注重设计创意思维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同时,更注重设计基础知识的培养与实现设计方案的工艺技术知识的掌握。培养出的学生能独立从事服装艺术设计、服装品牌商品开发和终端市场开发工作,也能从事相关技术管理、服装贸易、流行信息及市场情报分析、专业教育培训等工作。
三十年磨一剑,放眼望去,一批优秀的服设毕业生已经扛起了服装行业领军人的大旗。成功的服设人不忘反哺母校,在母校设立奖学金,受聘为兼职创业导师、成长导师,每年还从学校招聘大批的毕业生。
齐心协力奏凯歌 继往开来境日新
学校领导多次强调,半岛平台作为地方高校要切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要突出学校特色专业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龙头作用,提高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契合度。长期以来,团队结合学科优势和地方服装产业特色,积极与企业开展科技项目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搭建创新载体(创新服务平台、行业研发中心、企业研发机构等)。所开展的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扩散效应,促进了服装产业优化升级、结构调整及产品品质提升。
团队参与“浙江省服装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建工作。平台聘请法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台湾等国外专家、设计师来杭,为杭州服装企业的设计师进行技术培训,参与人数200人次。平台组织梭织、针织两大类产品的23项检测服务项目,基本满足了目前国家以及欧美等主要出口国对服装产品质量的标准要求。为服装企业内部质量控制开展服务,先后检测105批次,技术咨询5场次,接受咨询人数达30多人。完成了质量手册、程序性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讨论稿的编写。
团队参与“杭州市丝绸及其制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平台迄今为止已投入资金约2000余万元,购置设备110余台(套);承担各类课题130余项,累计到帐经费达1500余万元;开展技术服务、培训活动及其他科技交流活动100余次,活动受益3000人次以上。
团队积极参与“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暨第二期杰出女装设计师高级研修班”培训工作。学员经过层层选拔,共有来自杭州的30余家丝绸与服装企业的35人入读该班。其中不乏企业的总经理、设计总监、杭州市“十佳”服装设计师和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等。通过12门常规课程和十多次的名师讲坛学习,以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悉心传授,期望将他们培养成为杭州市丝绸与女装产业届具有较高设计艺术素质和高水平服饰设计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团队还积极参与学院为达利(中国)有限公司、万事利集团、杭州恒龙服饰有限公司等共计70余家企业开展的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合计培训1300余人次。团队参与学院开设各类服装培训班,为企业培训“服装设计”、“立体裁剪”、“女装样板设计”等专业人才。每一年度开设4期培训班,三年合计培训人数达300余人。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西湖国际博览会等国内外知名活动中,在杭州大厦、银泰等综合性商厦,在四季青、武林女装街等专业性服装市场,在华鼎、汉龙威尔等知名服装企业,都能够看到服设人的身影,他们是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深入一线,为企业和政府献策献力,充分发挥了服装类专业的特色优势,扩大了我校的社会影响力。千金难买是朋友,服设人积极创建科技服务社会的大平台,使专业教师大有用武之地,毕业生就业前景一片明朗,形成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现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要发展就要改革、求创新。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团队紧紧围绕学校“求知求实提升内涵,创新创业建设强校”和服装学院“励精图治、苦练内功,深化特色、科学发展”学习实践活动载体,以教育创新为核心内容,以“三项工程”推进本专业(方向)科学发展的“质量与改革工程”,结合学院现有的学科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进行专题调研,从教学师资与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三大方面查找问题,进行整改,推进教育创新。
服装艺术设计是浪漫的,从“创意英国”到“激情英伦时尚”,从“香榭丽舍大街的香风”到意大利设计师血液中渗透的“巴洛克”浪漫情怀,从孟买带有分裂精神特质的梦工场到上海新兴的创意产业基地,服装设计俨然成为了一个充满创新和创造的神奇领域。服装艺术设计更是辛苦的,人们越来越注重设计为人类带来的财富和幸福,设计越来越使人们的穿着走向高标准、严要求的品质生活;人们越来越追求真正的诗意生活和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品质要求,创新创造没有止境,这要求用严谨求实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细节,容不得半点马虎。路漫漫其修远兮,团队将上下而求索,继承前人踏实质朴的品质,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行走在时尚的大道上,用他们的勤勉与协作浇灌出更加灿烂的“时尚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