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步入高潮之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迎来了一周岁的生日。一年来,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及大力扶持下,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等上级领导部门的相关要求,学院在不断求索中茁壮成长,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成立于2008年6月30日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由学校原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研究部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合并而成,是浙江省高校第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实体机构。自成立以来,学院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学校创办“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明确“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创业创新、努力打造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发展目标,秉持“厚德致远、博学敦行”的校训和“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推动创新”的发展理念,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重点,着力培养有坚定政治立场和深厚理论素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坚定不移地走理论创新之路,不断推动学院向深层次、宽领域的方向发展。
完善机构强管理 丰富内涵创品牌
2008年暑期,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带领部分教职工放弃假期休息,积极投身新学院的办公用房改造、家具进场、设备落实等基础建设工作,同时通过聘任各教学部主任、研究所所长等,完善了机构设置。学院根据课程设置,成立了五个教学部和五个研究所,实行所、部合署办公,建立健全了教学、科研机构,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
“突出办学特色,实施内涵式发展,创建学院品牌”是学院的发展方向。成立不久,学院便组织全院教师研究制定并通过了《学院未来五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建设目标,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了扩大学院影响,提高知名度,学院积极做好各项宣传和信息工作。建成了学院网站,链接了国家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网站,建立了校级精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站。开通并积极利用学院信息平台做好各项内宣工作,同时通过学校网站、校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钱江晚报》等媒体,积极开展外宣工作,展现学院特色和发展建设情况。
抓好师资强队伍 苦练内功促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积极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内引外联,目前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共40余人)。在专职教师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9人、博士15人(其中博士后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教学名师3人、教坛新秀1人,校级学术带头人2人、教学名师3人、优秀骨干教师4人、优秀青年教师4人、学术拔尖人才4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梯队人员1人,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统编教材专家1人;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组专家3人;担任省级以上学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职务20余人次。
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学院不仅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也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5名上岗不满两年的新教师各配备一名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建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议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新老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制度等。按照学校要求自觉开展教学督导和教学检查工作,切实加强教学管理,推动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同时通过选送教师出国深造、访学、进修、承担党校和英才学校教学工作等为教师业务水平提升创造良好的平台,目前有1人赴国外留学深造,1人在浙江大学访学,1人在浙江大学做博士后。
突出教学显特色 力求科研出成果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事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承担全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硕博研究生的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管理,对青年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职能。学院一直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先导来抓,虽然目前仅有专任教师20余人,教学任务繁重,但学院积极挖掘教师潜力,分担教学任务,同时广开门路,寻找师资,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学院全面启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首次推行与“05方案”配套的实践教学方案,使“05方案”顺利实施,教学工作平稳过渡。
学院拥有省内本科院校唯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拥有院长谭劲松教授牵头组成的“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即浙江省高校本科院校唯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教学团队。获得过4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0余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同时还拥有省、校级精品课程或重点课程4门,多名教师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这为学院走出浙江、走向全国,进一步创建学院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在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相继承担了2项国家社科基金、20多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40多项厅局级项目,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奖3项,在《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思想政治理论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专著与教材30多部(册)。
此外,学院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为师生搭建交流平台。一年来师生先后参加了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三届年会、“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对策”国际会议等各类学术会议20余场。在第三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暨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上,该学院师生共有8篇论文被收录进会议论文集。在浙江省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中,全省高校共有8篇文章入选,其中学院独占2篇。学院首创“马克思主义论坛”,先后邀请中央编译局德籍专家KOPF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吴潜涛教授等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同时积极筹办、承办第22届全国高校经济理论教学改革研讨会、浙江省当代经济管理论坛等会议。
准确定位优机制 人才培养强素质
马克思主义学院除承担全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硕博生公共政治课工作外,还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等工作。学院把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制定了“以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为核心,切实增强就业和继续深造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方针,并根据此方针制定了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基本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学院积极创新育人机制,完善制度,构建大思政格局。专门成立了由7人组成的教授委员会,该委员会兼具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的职能,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的重大事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管理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学院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了研究生工作的“大思政”格局,使全院干部、教师融入到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中。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院启动了研究生“素质培养工程”,通过整合资源,创造平台,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专门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资助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的规定》,经常性开展“研究生读书报告会”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一年来,学院已有2/3以上的研究生参加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对策”国际会议、“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年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多场,参与人次近学院研究生数的2倍,100%的研究生参与过校内举办的学术交流研讨等会议,人均参与5场以上;20余人次在《高校理论战线》、《社会主义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二、三年级研究生公开发表论文人均2篇以上;5项校共青团调研奖课题被立项,6项院级学术促进专项课题被立项,1项由省教育厅组织的研究生创新项目已由学校推荐申报。
在以“明确责任、强化队伍、提升境界、科学发展”为实践载体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通过深刻的检查分析,马克思主义学院清醒地认识到,其工作离学校的要求和学院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着师资队伍建设与学院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研究、集体备课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科学研究发展不平衡等不足。下一步,学院将继续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创业创新,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与引进两手抓,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加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工作,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更好更多的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回首过去,激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百倍。马克思主义学院迎来一周岁生日后将进入新一轮建设和发展时期,教学改革将进一步深化,队伍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学院管理将进一步优化。学院将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把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众志成城、群策群力,依靠全体教职工的聪明才智,继续加快学院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培养模式,争创教学研究型名牌学院,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60华诞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