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专业教师主持各类纵向项目8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近20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70余篇;主编或参编《现代织造原理与应用》等教材、参考书17本,其中国家“十五”规划教材4本,“十五”部委级规划教材1本,浙江省重点教材2本,“十一五”部委级规划教材3本。
近五年来,专业学生参加全国、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共获奖17项;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五年获得浙江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小分队称号。
近三年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近三届毕业生中,担任企业中层以上职务和技术骨干人员比例约为:03届65%,04届50%,05届20%。
这就是我校材料与纺织学院纺织工程专业团队,他们在区域经济与纺织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顺应纺织产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全面打造现代纺织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找准目标,百年专业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纺织工程专业团队具有百年的办学历史,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2003年纺织工程专业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2005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
现代纺织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日益融合及传统纺织高技术化趋势的加快,对高校纺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该团队以“使专业的整体水平和面貌发生根本变化,整体达到国内同专业一流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并在丝绸科学及应用等领域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在学科方向上建设省级乃至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和工程中心,为浙江的纺织工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专业建设目标,紧密结合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坚持突出现代纺织工程技术教育特色,不断充实纺织专业技术教育内涵,大力实施适应现代纺织工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理清思路,理工模式在探索中建立完善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始于2001年,团队面向现代纺织,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以“挖掘内涵、凝练方向、加强建设、突出特色、提高质量”为准则,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强化质量管理为重点,以创新管理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条件、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为保障,积极推进专业建设,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理清专业改革与建设思路后,团队采用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方法,阶段目标明确,措施有力。
在充分调研、吸收国内外著名纺织院校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纺织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情况,探索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对原纺织工程、针织工程及纺织品设计三个专业进行了系统整合。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设计,建立艺工结合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工程与艺术结合,学校教育与行业实践融合,多学科交叉互补”的思想指导下,以产业链为链接平台,实现纺织工程、艺术设计、经济管理更大范围内的跨专业交叉融合,根据区域经济与纺织产业的人才需求分为“工程+艺术模式”和“工程+贸易模式”两大类。努力构建艺工结合的多学科交叉的、以“依托高技术、承载艺术性、瞄准国际化、贴近大市场、服务产业链”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形成“浙理工模式”。
2007年,团队在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申报了国家特色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项目评审,成为国家特色专业,为把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办成国内一流的特色重点专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现代纺织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打造夯实了基础。
丰富渠道,培养成效在实践中深化拓展
深入打造国内一流的师资团队
良好的师资团队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和保障。纺织工程专业团队采取整合优秀人才与引进高水平、高学历人才相结合,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进修学习等,大力培养年轻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全方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目前,该团队已形成一支政治业务素质高,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编教师35人,教授(包括研究员)13人,副教授(包括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硕士生学位15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24人;专业教师从东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引进人才11人,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香港地区进修的教师人数12人。
团队也拥有一批在国内很有影响和高知名度的专家、教授,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先进纺织加工技术”创新团队1个。以这些高素质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在纺织工程的各个领域形成了稳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队伍。2004年以来,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人(其中重点资助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1人担任全国纺织工程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大力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建设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过程中,该团队积极吸收改革成果和先进理念,注重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三大模块建设——通识与公共基础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教育模块和专业方向教育模块,有效支撑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团队将现代纺织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引进课堂作为课程内容的改革重点;采取并行式教学,增加选修课程和实验实践环节的学分,优化课程结构;全面推行学分制,并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跨专业进行实践、实习和开展科研工作;综合运用启发式、探索式、讨论互动式、视听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坚持实验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加强实验室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有效利用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建立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团队还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培养纺织工程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来抓。在04年度省级精品课程“织造学”、06年度省级精品课程“纺织品CAD”的建设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省级精品课程的续建工作。同时,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使纺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课程建设跨上新台阶。
努力推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该团队重视科学研究,通过聘请客座教授和邀请国内外纺织专家定期举行学术报告会,加强国际学术和科研合作,并组织召开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营造学术气氛,提高科学研究的层次和学科的国际知名度,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纺织工程特色专业高素质人才。2005年以来,先后有来自中国工程院、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和南加州大学、澳大利亚狄肯大学和NewSouthWales大学、英国Leeds大学、东华大学、美国P&G(宝洁)公司等国内外纺织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
团队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如在实验室长廊两侧展示图文并茂的“中华纺织简史”、“高新技术在纺织中应用”、“生态纺织品加工技术”等专题展板,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倡导科学研究精神,培育学生科学研究、探索的知识和理念,增强科技敏锐性。
团队还在教学中及时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的科研成果,结合专业教师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正在承担的大量省部级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团队教师着眼于现代纺织业的发展,注重纺织高新技术应用,承担了众多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有效推动了学科发展。如开发的“蚕茧高温触蒸前处理新技术”系我国独创,是我国缫丝行业近几十年来推广应用最为普及的一项新技术,取得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相关研究内容已经编入高等院校纺织工程专业团队教材和其它科技参考书。
积极构建专业实训基地
该团队投入500多万元建立了校内实习基地——纺织工程技术中心,装备了先进的纺织设备、测试仪器等,成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园地。
“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是纺织工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区,“丝纤维材料和加工技术研究实验室”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纺织工程专业团队中心实验室”,具有“原料分析、设计——织物设计——织造加工——面料性能测试、分析”等综合功能,与校外实践基地构成纺织工程专业团队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实践了以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创新研究型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与实习教学体系。
围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目标,构建创业教育“软环境”,团队通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建设开放的、国际化的、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本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创建一个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跨专业交叉融合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行业教育研究基地。2008年该建设项目已被省教育厅正式列为半岛平台艺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着力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抓住三个环节,完善创新实践教学。团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达到实验总数的80%以上;设置了纺织CAD系列实验、织造加工工艺系列实验与实习等大型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强调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紧密结合。为扩大学生创新训练的空间,专业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采用课内必修与课外自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时间、设计实验方案,自行完成实验和撰写实验报告或小论文,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好第二课堂,拓展创新教育空间。团队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假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近三年来,100%的学生参加了以“科技下乡”为主题的暑假社会实践。纺织工程技术中心建成以来,有50%的学生利用假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了基本的科研方法,积极申报学校的学生科研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仅04级学生,参加学校科研项目的有30多人,占学生总数的35.3%;参加省“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的有36人,占学生总数35.3%。
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团队充分利用纺织工程的学科优势,结合“浙江纺织大省”的特点,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企业与院校科技合作技术共建创新研发中心为创新载体,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开展紧密型的科学研究、自主技术创新、学生的培养实践活动,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如团队教师与绍兴市海森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米皇羊绒有限公司、浙江梦娜袜业有限公司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了现代纺织技术创新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以自主技术创新、联合开发、研究实验,提升纺织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此外,团队在企业建立了技术创新基地,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平台,成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纺织工程专业团队坚持突出特色办学,倡导现代教育理念,开展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综合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了教育模式。尤其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对纺织行业影响的背景下,团队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在坚持现代纺织工程技术教育特色、加强充实专业教育技术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高素质纺织复合人才模式的深入研究,有效达到了高素质复合人才培养与现代纺织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改革目的。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团队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与建设,遵循“坚持特色、适应发展、依托优势、充实内涵”的办学理念,依托学科优势及高水平的一流师资队伍,不断探索对学生的分层次培养与复合型培养的实践,积极有效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现代纺织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