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开创了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先河,现代设计由此发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形成了一股设计教育热潮,中国现代设计也从此开创了新的局面。因而可以说,工业设计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和行业,在我国更是如此。
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创办于1996年,更显其年轻,然而在这短短13年的发展历程中,该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省内艺术设计类专业中也颇具知名度。这一切得益于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凝练的一支充满朝气与活力、年轻而又踏实的工业设计教学团队。
专业建设 群策群力
我校工业设计系创办时间虽短,但正赶上了学校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十余年间,学校两易其名,各项工作都迈上了新的台阶。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也给工业设计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该系初创时设在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后经全校性学科、专业的调整与重组,归入新成立的艺术与设计学院。
自成立到今天,工业设计教学团队的和谐与团结是全校师生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在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还是在艺术与设计学院,每一次集体活动,都能听到他们无间的畅谈、爽朗的笑声。工业设计系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
一个系、一个专业、一名教师,只有与学校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才能获得最好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这已成为团队成员的共识。在工业设计系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为整个系的发展奉献了自己青春和才智。作为专业带头人,李加林做了很多前瞻性、关键性的工作,他带领团队在摸索中前进,为工业设计系后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团队中和工业设计系一起成长起来的沈嘉老师,是我校工业设计系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李加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为工业设计系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的辛劳和汗水,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孙颖莹老师也是工业设计系的创始人之一,从该系成立一开始就和沈嘉老师一起承担了工业设计教学和专业建设工作。担任系主任后,她更是通过重点抓专业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使工业设计系的各项工作都开创了新局面,并使年轻的教学团队呈现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崭新面貌。潘荣老师则为工业设计系资源的扩充、教学工作的完善与提高、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研究所的建立与运作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工业设计系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团队每一位成员的辛勤耕耘、忘我工作。
教育教学 厚积薄发
作为一个年轻团队,建设一个刚刚创办的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工业设计教学团队一直进行着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的教育教学工作。
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掌握扎实工业设计基础理论和技能,能从事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和设计管理,能够适应潮流并努力变革的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团队一开始就制订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贯彻。
团队还根据国家的创新发展需求,把“创新”作为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来抓,充分利用我校这一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依托校内多学科资源,推动交叉整合,初步形成了创新体系。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竞争需求,团队把“实践”作为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要素来抓,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使人才培养与就业实现“无缝对接”。
在教学中,团队坚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融合,知识应用与创新设计相融合,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相融合,整合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内容,构筑了多维支撑平台。同时,团队立足内容创新,通过以课程知识点为节点、以课程间内容的延续与支撑关系为构架,加强纸质教材、电子课件和数字化资源建设,打造了有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立体教材。
辛勤耕耘 成果纷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总有回报,这是工业设计教学团队所有成员共同的信念。团队在平凡中积累,在探索中创新,不断实现着新的突破。团队教学改革成果“开发工业设计立体教材,开展创新设计有氧运动”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工业设计基础课程群教学改革实践与创新”和“设计专业第二课堂构建与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基础设计》课程成为艺术与设计学院第一个省级精品课程。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团队在2005年主编并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工业设计专业系列教材(全套8本),其中3本教材已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团队成员还主编了省级教材一本、译著两本、参编教材多本,目前另有五本工业设计主干课程的教材完成了编写工作,已交付出版社,将于近期出版。
团队成员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始终坚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教学能力与水平提升很快。其中孙颖莹老师荣获第六届校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梁玲琳老师和李雪莲老师分别获得第十届和第十一届校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二等奖。团队还瞄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开发了系列课件,教学效果明显。其中《基础设计》获2006年浙江省第五届高校教师多媒体课件比赛一等奖、2008年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和最佳艺术效果奖,《造型材料与成型工艺》获2008年浙江省第七届教师教学软件比赛二等奖等。
同时,团队构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以专业网站为平台开展创新设计有氧运动。早在2003年,团队成员就建立并运行了“中国工业设计互动网”,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2006年,团队重新改版了工业设计网站,并取名为“下沙公社”。目前团队已建成了网上教学资源库和校级网络平台示范课程,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校际共享。同时以网站为平台,将传统的课堂学习(C-Learning)和数字化学习(E- Learning)结合起来,实施混合型学习(B- Learning),并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团队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该专业学生也不断取得佳绩。近4年来工业设计系学生在国内外各项学科竞赛中获奖共计60余项。在国际大奖中亦捷报频传,继获得博朗国际工业设计大赛19佳后,在2008年的红点国际工业设计大赛中,团队教师指导的作品获得了红点至尊奖第一名,另有一件作品获红点奖。在今年的IF国际工业设计大赛中,又有作品获全球百佳作品。这三大赛事是全球工业设计界最有影响力的大赛,而我校学生屡创佳绩,使原本遥不可及的梦想逐一成为了现实。
此外,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工业设计系师生共获得国家专利50余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部分专利实现了成果转化,设计的产品已投放市场。目前另有100余项专利已通过首次审核,获得了专利申请号。
与时俱进 共创明天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有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尽管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设计教育规模,但设计教育的水平和设计师的素质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今天中国蓬勃发展的设计教育形势下,工业设计教学团队认识到,必须积极应对新情况,制订自己设计教育的模式与发展方向,盲目追随和照搬照抄都是不可取的,没有自身教育特色的院校、专业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因而,团队在完成日常的教学和设计研究之余,也做了大量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工作。在专业建设中团队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教学体系,明确体系建构思路。为了使我校的工业设计教学能与时俱进,在了解了国内外工业设计教育的总体情况后,团队调研了大陆、台湾和国外部分典型的工业设计院校,对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团队及时对工业设计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革。
工业设计作为我校一个相对新兴的专业,如何继往开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是摆在工业设计教学团队面前的一大任务,可喜的是,团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正为此而努力。团队一直通过多种方式提高着自身的教学和业务水平,考察、进修、读研、读博,定期邀请国内工业设计知名学者举办讲座,等等,一切只为了走得更稳、更远。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团队将继续通过引进和培养,逐步提高成员的学历和职称水平,形成职称梯队和年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有很强凝聚力的教师队伍。团队也将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积极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带动其他几门主干课程的建设,建设一批教学效果良好的多媒体课件,力争在近期内把工业设计系建成省级重点专业,同时进一步建设校级、省级重点精品课程。在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同时,团队将结合教学工作开展设计研究,加强科研业务能力的培养,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以学科建设支撑团队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