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是当前我校新闻宣传工作“重中之重”的工作,在校内宣传上,我校将重点以“新闻特写1+1”的形式进行集中报道。
第一个“1”是报道各单位发展的理念、工作亮点特色、近年来科学发展的成果、形成的好经验、好典型以及今后的发展目标、规划等,已在新闻网理工要闻[聚焦科学发展新闻特写]栏目中陆续推出。第二个“1”是宣传优秀教师团队,包括教师党支部、教研室、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创新团队、实验室等,将在本栏目中不断推出。这些教师团队都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有出色的工作业绩或动人的事迹,在教师群体中发挥着示范表率作用。
希望通过树立这些先进典型,营造起学习实践活动良好的氛围,推进我校学习实践活动向纵深开展。
2003年,我校《邓小平理论概论》被评为浙江省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精品课程!
2006年,我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又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精品课程”称号,成为省内唯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8年,浙江省教育厅发文公布了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成为我省本科院校唯一的思政理论课省级教学团队!
学校新兴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成立就有了良好的依托和高起点的平台。为了充分发挥这一平台优势,在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努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教学团队。在不懈地探索中,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
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推动思政理论课程整体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成立,就积极着手开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一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形成了一个精品课程建设的优秀教学团队。
高标准制定建设规划。在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精品课程团队多次对课程建设工作进行研究讨论,适时调整工作方针,由原来申报阶段的“夯实基础、整合资源”,转变为当前建设阶段的“内强素质、发挥实效”,并制定了严谨而详实的发展规划,从短期重点工作、长远发展目标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划,在充分发挥国家精品课程引领示范作用的同时,实现课程建设的科学持续发展。正如国家精品课程团队负责人韩振亮教授所说,“为了实现新的目标,团队将继续发扬讲奉献、求创新和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再下苦功夫,再坐冷板凳。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推向新阶段。”
多途径拓展教育渠道。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精品课程团队积极探索网络教育模式,制作了供师生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内容丰富、动态运行、大容量的国家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网址为:http://ac.zstu.edu.cn/jpkc/)。所有教学资源公开,师生可以随时点击或下载资料,目前点击量已近9万次。同时,充分发挥博士及本校教师的优质资源,专门成立命题、审题和技术支持小组,结合命题原则、范围,题目数量和类型等因素,着力建设“学生在线考试”系统。试题随机抽取,每名学生的考题各不相同,试卷批阅由电脑自动完成,考试结束后,成绩当即显示。该考试系统既杜绝考生作弊,也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
多形式优化教学手段。为规范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2008年12月,按照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要求,精品课程团队编写和制作了《概论》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思政理论课教师提供了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参考材料。为保证课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该团队专门请上级主管部门——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宣传教育处进行终审,课件现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正式发行,并经上级主管部门评估,推荐在我省高校中使用,受到了良好的评价。
国家精品课程的龙头效应,有效地带动了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建设,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课程组任课教师的学生评教优良率达到85%以上,7位教师被全校学生推选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我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已入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目录。
以辛勤耕耘的敬业奉献精神,打造思政理论课省级教学团队
目前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中,教授占23%,副教授占32%,博士占36%,并有多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省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荣誉。以精品课程团队为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逐步形成了以院长谭劲松教授牵头,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过硬,老中青有机结合,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点鲜明,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浙江省本科院校唯一一支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教学团队。
多渠道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教学团队整体实力。该思政理论课教学团队拥有全国优秀教师谭劲松教授、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统编教材《概论》编写专家组成员韩振亮教授等多名著名专家。同时,作为浙江省《概论》课程研究会会长单位,该团队教师中多人在全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浙江省《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会等国家级和省级学术组织中担任骨干职务。教学团队积极发挥这些无形的资源优势,经常性地组织或协助开展学术活动,如协助省教育厅开展本课程的全省高校集体备课会等,为思政理论课教师提供了拓宽视野、探索前沿、提升水平的平台。
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一是提供政策保障。教学团队鼓励和支持博士群体在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上充分发挥作用,有计划地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到国内名校访学深造等。二是建立机制保障。教学团队采取导师制培养方式,实行“定导师、定任务、定目标”的“三定”制度,由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的老教师“一对一”指导,开展观摩教学、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等,帮助青年教师过理论教学关、技能教学关和教书育人关。现已有多名教师在省级、校级等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三是创造成长机会。教学团队鼓励并协调青年教师担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进行实践锻炼。现已有17名教师担任我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等校院两级学生理论社团的指导教师。学院郑显理等老师指导的校辩论队连续三届获得“长江三角洲六高校辩论赛”金奖,多名教师获省级优秀社团指导教师、“挑战杯”省级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以改革创新精神,完善教育教学方法,实现全方位育人
课内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因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内容相对抽象和枯燥,受淡化政治的社会大背景影响,学生中程度不同地存在厌学情绪。为此,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效果为核心,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说服力。
创新课内教学方式。一是课题制研究型教学法。即把思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研究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课程学习并开展研究。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创新思维,深化对所学政治理论的理解,深受学生欢迎。二是时政要闻课前交流法。在课前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一周来的时政要闻与国内外大事,使教学更好地联系国际国内实际,以培养他们的宏观思维和国际视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三是案例教学法。结合各章内容,选择经典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加深对所学理论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四是协作式教学法。由教师主导,通过学生参与协作完成,或让学生上台主讲指定教学内容,或回答和讲解重点、热点问题,或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让学生选配案例、制作课件、搜集网络资料和音像资料等,使学生深化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寻找和体验学习的乐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强化课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种有效手段,但如何使实践环节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实效,却是一个难点问题。教学团队经过长期的探索,初步建立起一套以“政策保障、机制完善、形式多样、评价科学”的实践教学机制,有效地破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难题,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是建立保障政策。教学团队确立了由学院牵头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指导把关,财务部门负责经费保障,教务部门把社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设立专门学分和课时,并对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给予课时津贴)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开展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二是完善运行机制。教学团队建有萧山航民村等5个实践基地,柯桥、义乌等10个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联系点,并签定了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建立起了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不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考察,接受教育。三是丰富实践形式。根据不同学生数量、专业背景、年级差异等因素特点,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如少数学生代表统一组织集中进行,大批量学生自行分散进行;组织学生到工厂、社区、农村等观摩学习,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举办热点问题讲座等。四是健全评价体系。团队围绕教学目标,认真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严格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有机结合起来。每次实践教学活动都要求学生撰写考察文章、调查报告或学习心得等,并严格进行考核。采取成果考核(如论文、调查报告等)与过程考核(包括组织实施安排等)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确保实践教学取得实效。
通过实践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了教学实效,受到了学生的广泛赞誉和好评。近年来,教学团队已编印学生优秀论文与调查报告集8册,由团队教授指导的《完善社会实践机制,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项目荣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五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按照建设一流团队的要求,把团队建设成为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水平高,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按照创一流教学效果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使团队所执教的思政理论课成为深受学生喜爱和受益的优质精品课。”
“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其他四门课程的建设,力争在3—5年内把四门思政理论课都建设成为校级、省级重点精品课程。”
“在加强教学研究的同时,结合教学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加强科研能力培养,争创一流的科研成果。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以学科建设支撑团队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实力。争取成为校级、省级优秀科研团队,争创国家级教学团队。”
谈起思政理论课省级教学团队的科学发展与规划,马克思主义学院谭劲松院长可谓如数家珍。作为全省本科院校唯一的思政理论课省级教学团队,学院将继续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加强团队建设,使该团队一直领跑于省内其他本科院校,并向国家级教学团队努力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