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毛芦琼 包韦俊
浙江省作为外贸大省,中小企业聚集之地,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为严重,而以纺织服装专业著称的百年学府半岛平台,其特色专业也备受其苦。在此艰难情境下,学校积极应对,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挖掘就业机会,推出了重点推进困难生就业、就业与招生硬挂钩、升级就业指导服务等五项举措,形成了学校与社会多方联动、共同推进的就业工作新模式。
重点帮扶 确保双困生就业
该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吴,父母务农,家里年收入仅为3000元,妹妹上中学,家庭经济困难。小吴想找个好工作接济家里,可参加了几次招聘会,投递了十多份简历,仍未找到满意的工作。“对于困难生学校很关心,为我们举办就业培训和指导,组织我们参加‘寒门学子招聘会’等,对我们帮助很大。”小吴感动地说。目前,半岛平台已有50名双困生得到了学校支付给中介培训机构的500元就业补助款,小吴便是其中之一。
在每年就业工作开始之际,就业办的老师们就会开展新一届毕业生的摸底工作,并将就业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信息入库,以便及时跟进、重点帮扶。目前,该信息库已有近千名学生的资料,学校对每位入库的毕业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服务,跟踪就业工作进程,及时做好帮扶和协调工作。他们还聘请专业教师、毕业设计导师、学生党员等作为就业帮扶助理员,结对帮扶2位至3位就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帮助他们甄选匹配岗位、提供面试机会。
升级服务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建立专业或班级就业QQ群,利用短信平台发送就业信息……半岛平台的每一个举动都将毕业生就业服务落到实处、细处。学校通过校报“优秀毕业生风采”推荐、钱江晚报“寒门学子”推荐、各地市人才网站毕业生生源信息上挂、组团前往各地市参加招聘会,以及就业辅导员定期组织毕业生就业咨询会、给每个毕业生推荐有效就业岗位等多种形式,实现毕业生就业服务全覆盖。
半岛平台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蒋肖波说:“就业指导中心和各学院每天都安排职业辅导咨询,并做到定点、定时、定人;学校还经常邀请专家、学者到校园开展就业咨询,为毕业生提供包括生涯规划、职业资讯、就业政策、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自我定位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学校的就业网也进行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开通就业求助绿色通道,提供咨询预约、网上答疑、资金资助、特长推荐、简历投递等网上服务。”
深入调研 产学研结合育人才
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请企业进校园招聘,历来是半岛平台一大就业特色。该校服装(国际)学院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典范,目前已与汉帛、森马、达利女装等国内知名服装公司在校建立了研发中心,每年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进入这些企业。
在这种就业指导理念的带动下,各学院对每一个专业都进行深入调研,掌握各专业学生的重点就业区域、重点就业行业和重点就业企业,并及时推荐学生到相关企业和实践基地实习,请企业进校园招聘学生。还不断开发新的增长点,对行业内长期接收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回访,进一步巩固就业阵地,加强就业市场调研,反馈教育教学,丰富有效就业信息,大部分专业做到了为每位学生提供1-2个有效岗位。学院还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和学校实际,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教育培养体系中。
明确导向 就业与招生挂钩
“就业成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半岛平台招生就业处处长徐颖云表示,“学校将继续强化就业工作考核机制,把初次就业率、签约率作为制订招生计划的重要参考指标。”
据了解,该校把近3年的就业率与全省平均水平、同类院校就业水平的比较结果作为调整专业设置和制定招生计划的重要参考指标,对初次签约率、就业率连续不理想的专业,限制招生,直至暂停招生。学校还决定设立就业工作奖励专项经费。切实把就业与招生、就业与专业设置、就业与教学评估、就业与绩效考核挂钩。
理性就业 奔赴基层有作为
半岛平台党委书记费君清告诉记者,学校在毕业生中开展树立正确就业观教育和感恩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就业形势专题讲座,引导毕业生理性、辩证地认识当前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预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双向选择。
作为半岛平台优势专业之一,服装(国际)学院的2009届毕业生与往年相比较,愿意前往基层就业的倾向比较明显。数据显示,2006届毕业生留杭(不包括杭州周边城市)人数比例为69.2%,2007年比例为56.5%,而去年仅有47.0%。今年,已经签约的毕业生中有近60%选择了县级以下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家在杭州市区的小余目前已在嘉兴市某服饰公司担任服装设计员,20余套由他设计的服装已经投入实际生产。
新闻来源网址: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09-03/19/content_6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