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郑显理,男,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1998年任教至今,受到学生、教师、教务部门的广泛好评与肯定,先后获半岛平台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校“三育人”先进个人、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高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等。由他独立承担完成的“制衣企业劳动效率研究”,作为浙江省服装企业劳动效率的分析报告,被《杭州日报》报道并受到杭州市制衣企业的好评。08年下半年获得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教坛新秀奖。
在我校有一名“明星”老师,他的主业是教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学等几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这些平时在学生眼中枯燥乏味的课程,却被他上得座无虚席,很多外专业甚至外校的学生都会来“蹭课”听,以致于很多找不到座位的学生跑来向他抱怨:“我们都是您这门课的正牌学生,可为什么稍微来晚一点,就连座位也没了。”在学校还广泛流传着一句笑谈:“帅哥的政治课要‘蹭’来听,走过路过不能错过”。这位学生们口中的帅哥老师,就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郑显理老师。
形式创新 收效显著
郑显理的课这么受欢迎,主要是由于他上课的形式非常创新。郑老师说,无论上课讲什么内容,他都喜欢给学生们举例子,举例的方式层出不穷,可能是讲故事、说新闻,也可能是放教学电影。有一回讲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时,郑老师就拿出伊朗电影《小鞋子》放给同学们看,因为这是一个贫穷孩子追求精神理念的故事。以至于不少路过教室的学生停住了脚步,胆子大的几位同学还趁下课时间溜进教室一同观看。
经常听他上课的孙僖同学说:“他上课前都会跟我们一起回顾一周以来的新闻,注重时事,关注经济,将课本的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不会让我们产生排斥感。而且郑老师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分析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另外,他对于未来时事经济等的预测相当准确,这也是最让我们惊奇的地方。”另一位董超同学说:“他上课不会一直向我们灌输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会给我们补充一些课本以外的营养。比如像一些名人的影像资料或者是一些看待事物的观念,他会适时地让我们接受并消化,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一些思想。”
“为什么真理性的东西,教起来这么困难?”郑老师分析说,“这关系到学生的心理。高中生都厌烦背书,啃死理论,但高中政治课很多老师都布置了大量的背诵内容。加上现在的学生有他们的认知特点,所以在授课方法上我有所创新,保证在授课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寻找一些能激发他们兴趣的例子来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把握方法 因材施教
上郑老师的课,学生最开始的感觉是“愤青遇愤青”,一个老“愤青”领着一帮小“愤青”针砭时弊,讨论时事、争辩国际局势。继而是“打太极”阶段,学生们觉得自己和老师争辩渐渐变得没有那么激动了,“挥出去的拳掌”反而被郑老师的力道给“吸”过去了,学生开始思考社会,思考自身,也开始换位思考,慢慢地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到了第三个阶段,也就是郑老师所说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学生开始成熟,或用一些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分析问题,遇到自己看不透的问题,也会拿来和郑老师分享,一起分析解决。
郑老师课上得好,其实还有一个锦囊妙计,就是坚持自己的“三分之一的黄金分割比例”,“思政课通常是三节课连在一起的,学生上完两节课后就会疲劳,所以在第一节课趁学生思想集中的时候讲一些理论,第二节课联系实际讲一些时事的例子,第三节课放影像资料。这样学生会自始至终有兴趣来听你的课。”同一门课,但是给不同的院系上,他也遵循这个“三分之一”妙计,就是材料和事实至少有1/3不一样,因材施教。
“这样子上课,吃力是肯定的,但是你给别人上课,如果自己都‘审美疲劳’了,那么你下面的学生,当然也不可能很有精神。所以得认真备课,平时得多了解时事,掌握各种信息,运用到课堂教学上。”
郑老师曾经发现在自己的课堂上,有几个“如影随形”的学生,上午上过他这门课,下午又来了。问他们原因,他们说“因为上一个礼拜和别系同学交流,发现同样的课,郑老师上的东西都不一样,所以不想错过精彩,再多上一次。”学生的这种支持,也让郑老师有了更大的动力从事教学。他自信地说:学生们有时候会反映,有些老师,第一堂课特别精彩,可是学期结束时觉得好像只有第一堂课是精彩的。但是,我相信自己的课,不能说堂堂精彩,但是至少堂堂都会有新的东西带给学生。
寓教于乐 内外兼修
除了校内,在不少高校网络的评选中,郑显理老师的人气也一直居高不下。多才多艺的郑老师除了是学校思政课的老师、社团指导老师、校辩论队指导老师之外,还是中华书法研究会浙江省高校书法理事会的副理事长,师从硬笔书法名师任平,并在学校里开设了书法选修课。
上书法课,很多老师会选择把第一节课作为欣赏课,让学生先喜欢这门艺术。郑老师也不例外,但是他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他会选择学生不太看得懂的草书,作为入门欣赏。每次一开启电子教案,学生们就会嚷嚷:“老师,你给我们看的草书,没几个字认识。”这个时候,郑老师就会先让学生安静下来,“你们不要管是什么字,你只要管它美不美!”
为了展现书法这种线条艺术的美感,郑老师会先让学生看书帖整体流畅的美感,也会找准一个字,在电子屏幕上不断放大放大,甚至放到这个大屏幕只剩一个偏旁或折点,给学生以艺术的震撼。
“书法是中国文人的精神独舞,和音乐的节奏非常相似,你得带着耳朵,带着眼睛去听,去看,去感受。每一个墨点,有浓,有淡,有润,有涩,非常简单的要素里面都有一份节奏感,体现出独特的人格和魅力。”这番话也是他对自身人格的一种追求。 、
“教书育人,给学生以启迪,陪伴他们成长,这就是我要做的,也是我要坚持的!”郑显理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