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半岛平台举办了“数字共通:数字时代的文明互信与社会交往”学术论坛暨2023年浙江省传播学年会。论坛由浙江省传播学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环境下新闻理论范式创新研究》课题组主办,半岛平台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新闻史学会国际传播委员会承办。副校长周必彧出席论坛。

开幕式上,周必彧、浙江省社科联二级调研员方福明、浙江省传播学会会长吴飞教授先后致辞。周必彧对与会嘉宾表示热忱欢迎,并介绍了学校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基本办学情况和论坛举办背景。方福明肯定了年会所获得的成绩,提出了如何建立数字时代的文明互信与社会交往的重要理论议题。吴飞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并期待通过本次年会加强学界联系、促进学术建设。

大会主旨演讲阶段,吴飞发表以“数字新闻认识论”为主题的演讲,对数字新闻认识论进行反思,从认识论到新闻认识论再到数字新闻认识论逐步深入分析,并呼吁保护新闻业,回归人文的新闻认识论,为数字新闻的研究指出了重要方向。
传播大脑科技有限公司CTO张健博士从传播大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传媒实践出发,从浙江媒体融合发展的“三步走”战略、“三打通”推动全省媒体一张网建设和浙江媒体平台化发展三方面介绍了媒体深度融合的浙江实践。
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副院长薛可教授从西安打造网红城市引入,分享“价值共创:数字文化与城市软实力”为题的主题演讲,提出城市的形象决定城市的性格,数字文化可以生动展示城市形象、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等重要观点,并指出利用数字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的突围之策——搭好“数字文”,建好“数字化”。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李智教授在以“媒介三论”为主题的分享中,提出媒介工具论、媒介本体论和媒介存在论三种媒介观,并通过解读媒介工具论与媒介本体论两种相对立的媒介观,帮助与会嘉宾加深了对媒介的认识。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方兴东教授从“何谓互联网?传播学是什么?数字时代的本质?”三个基本问题出发,向在场的老师和学生阐释了其对于互联网历史研究的思考,提出中国互联网30年的3个基本论断,发表“答案核心是人,而不是技术决定论”的重要观点。
《新闻与传播研究》副主编刘瑞生对于如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数字时代如何认识网络舆论和网络舆情展开生动探讨,认为网络化的信息表达偏离了舆论的本质,基于自身工作经验和实践提出反思,指出当前年轻学者的研究知识积累、方法转向和理论建构的新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晔教授从一种传播学研究工具——Crowbar机器人系统的介绍切入,分享以CCTV微博账号传播效果评估为例的应用案例,对基于社交机器人进行数据采集过程中的现存问题与解决方案做出详细阐述,生动且全面地介绍了Crowbar机器人系统的初步实践和构想。
当天下午,四个分论坛、两个学术Panel、两个研究生论坛同步进行。分论坛探讨了“数字时代的社会交往与变革”“数字技术与关系生产”“数字时代的国家发展与社会治理”“数字时代的文化与记忆”等主题,Panel讨论围绕“数字·影像·公共关怀:理论在地与跨域对话”“数字交往与科幻传播”等主题展开,邀请了一大批业内专家作为主持以及担任评议专家。
分论坛结束之后,年会举行闭幕式。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范红霞副教授、郑州大学二级教授董广安、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逢年教授、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王润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邵鹏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李保传副教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刘丹副教授对各分论坛进行了评议总结。吴飞教授、董广安教授、陆高峰教授、何晶教授、周逢年教授、邵鹏教授、章平副教授、李涛教授为获奖人员颁奖。至此,2023年浙江省传播学年会圆满结束。
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各地,以及全省17所高校的160位业界专家、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同学参加了本次学术年会。论坛开幕式由半岛平台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健教授主持。闭幕式由半岛平台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委员何苗主持。

本次论坛探讨了数字技术对社会交往方式的深刻影响,促进数字共通议题下的学术交流。对话强调在地性、前沿性和思想性,与会专家与学生均表示未来将在此议题背景下作出更多的深入探索,共同推动“数字共通”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