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校庆系列活动--名家讲坛】
数理之美—非线性动力学专家报告与论坛
学术报告(一)
报告题目: 高速动车关键运动部件服役性能演化
与状态识别方法研究
报告人:杨绍普教授
时 间:2017年5月25日(星期四) 14:00-14:40
地 点:行政楼308 会议室
报告摘要:高铁动车组走行部轮对轴承,传动齿轮箱,牵引电机是动车组关键运动部件,荷载复杂,非线性强,服役环境恶劣,是故障多发部件,其服役性能演化直接影响着动车的动力学性能和服役安全性,本报告介绍服役性能演化研究的最新研究动态,包括故障诊断方法,状态识别方法,以及微弱信号检测等进展。
人物名片:
杨绍普,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北省燕赵学者。现任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IFToMM(国际机构与机器学联合会)振动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铁道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科协副主席(不驻会)。
长期从事非线性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先后主持了“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项,铁道部、河北省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150篇SCI、EI收录论文。曾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学术报告(二)
报告题目: 非线性动力系统的保辛方法及在航天动力学与控制中的应用
报告人:邓子辰教授
时 间:2017年5月25日(星期四) 14:40-15:20
地 点:行政楼308 会议室
报告摘要:真实物理过程中的重要物理性质(特别是守恒性),都会在系统的数学描述中以特定的结构形式得到体现,而数值计算应尽可能多地保持住这种结构形式,以最大限度地追求数值解的真实性和计算过程的稳定性。报告以上述学术思想为基础,提出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保结构数值计算方法,并针对空间太阳能电站,说明保结构方法在其动力学建模、分析与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人物名片:
邓子辰,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院长,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动力学与控制)学科责任教授,力学学位分会主席。目前主要从事动力学与控制、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应用数学、结构工程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近年来一直从事计算力学与控制理论交叉学科及其哈密顿动力系统的辛数值方法研究,并有效地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航天系统动力学、先进复合材料优化设计等领域。先后主持3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基础科研项目,其中包括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点,9项面上)。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目前是9个国内外学术刊物的编委,同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力学学科会评专家,陕西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委员会(特邀)委员、陕西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钱令希计算力学奖”第1-4届评审组成员。
曾获第七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1999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2004年)、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学者(2007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陕西省优秀教师(2014年)等荣誉称号。
学术报告(三)
报告题目:工程振动系统的非线性设计与调控
报告人:陈立群教授
时 间:2017年5月25日(星期四) 15:20-16:00
地 点:行政楼308 会议室
报告摘要:在工程振动系统中,通过有目的的引入非线性,可以产生或者改变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使之呈现所需要的性态。本文以整星的非线性能量阱减振、采用双稳复合板隔振和内共振能量采集器设计为例,用解析、数值和实验方法说明振动系统的非线性设计和调控。在集中质量和锥壳组成的整星缩比模型中,设计与变形立方成比例的非线性弹簧,形成非线性能量阱并实验实现;基于有限元分析建立了等效低维模型,用谐波平衡法和非线性输出频响函数说明非线性能量阱具有减振但不改变系统频率的特性;解析和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在隔振设计中,采用双稳复合板引入非线性,对双层隔振系统的谐波平衡分析表明,非线性改善了隔振性能;解析结果得到数值仿真和实验的支持。在能量采集器设计方面,用磁铁产生的非线性作用力,使得L型压电梁处于内共振状态,多尺度法的分析表明,幅频特性曲线呈现双跳跃的特性,增加了采集器工作频率范围;解析结果得到数值仿真和实验的支持。
人物名片:
陈立群,上海大学理学院力学系教授,力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振动结构非线性设计及调控、轴向运动连续体振动分析与控制、混沌控制和同步化、航天器姿态动力学和控制等。发表论文被SCI收录200余篇,SCI检索他引2400余次;出版教材和专著8部。2014 年、2015 年和2016年均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作者。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2007年、2010年和201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4年和2005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程力学”负责人,上海市级教学团队“工科基础力学”带头人。所指导一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010年),三篇论文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2013年和2015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和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2011年)。入选人才计划和获得表彰荣誉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7)、全国模范教师(2009)、全国优秀博士后(2005) 、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2015)、上海市领军人才(2008)、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09)、上海市教学名师奖(2011)、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2012)和上海市育才奖(2016)。学术兼职包括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力学学报》、《力学学报(英文版)》和《应用数学和力学 (英文版)》副主编,《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力学与实践》、《应用数学和力学》、《力学季刊》、《振动与冲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ynamics and Control,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Applications和Cognitive Neurodynamics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第三版)》编委,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大众力学丛书”编委。
论坛
主 题:非线性动力学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
时 间:2017年5月25日(星期四) 16:10-17:00
地 点:行政楼308 会议室
主持人: 张伟教授
人物名片:
张伟,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编委, “力学进展”常务编委,“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编委,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编委,Cognitive Neurodynamics编委。在非线性动力学、分叉与混沌、非线性振动与控制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曾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先后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