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2006届高校毕业生将陆续离开校园。如果谈起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你是否也会有如下的共识:选择基层,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去基层、去西部、去创业,去书写别样的人生。在2006年的这个夏天,在全国各大高校的校园,众多的2006届高校毕业生作出了如是的选择。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比2005年净增75万人,增幅达22.2%,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教育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力推动,各高校积极促进各项就业政策的落实。
基层是最需要人的地方,基层是吸纳就业最大的空间,基层是最锻炼人的地方,基层是有志青年奋斗成才的必由之路,各地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清华大学利用校庆校友返校的良机引导教育学生,95周年校庆大会上邀请了在基层工作的校友进行大会发言,现身说法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在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成长成才经历极大地调动了学子选择基层的热情。而来自“村官”所在地政府部门的配套政策介绍,更是让学生们备受鼓舞。
各有关部门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和职业指导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以从事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就业的,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险缴纳等方面提供政策帮助。
许多高校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或必选课,积极开发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促进就业指导学科建设,促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
开展创业指导服务,一些高校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创业条件的毕业生给予积极支持,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更多的高校把思想教育、毕业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助其做好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各种准备。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带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为毕业生走向基层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与政策环境。
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艰苦的地区去!这是党中央的号召,更是时代的呼唤。基层与西部蕴藏着更多的能量,基层与西部孕育着更多的机会。到西部与基层去释放青春、施展才华,可爱的学子们在充实自我的同时也在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本报记者 姜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