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华中理工大学刘献君、周光礼、马小洁等同志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的子课题“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研究综述(第一期成果)内容充实,富有启发性,特予以刊发,供大家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参考。
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道德品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文化对其素质、品德影响极大。如何引导大学生既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重建民族文化自信,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学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作出梳理。
一 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向我们的先辈吸取智慧。”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既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又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才能保证我国在世界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对大学生进行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关系我国命运的一项基础工程。
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任继愈先生在《中华文化》发刊词以及《传统文化的宣传与研究》中指出:中华民族在生活文化和观念文化两个方面都有独到的地方,它绵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史,在世界民族中是仅有的。在中国走向世界的今天,我们尤其要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张岱年先生也两次撰文,阐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活泼的生命力。他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哲学思维,至少有两个基本观点揭示了客观真理:其一,中国哲学认为自然与人是统一的,称之曰天人合一;第二,中国哲学以为人与人应该相爱敬。前者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后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1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对自然和人类社会进行理性认识。
⑵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根本
哲学家熊十力认为“亡国族者常先自亡其文化。”南怀瑾先生也说过:“国家不怕亡国,亡了国家还有办法复国,如果文化亡了,则从此永不翻身。试看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亡了民族而能翻身的,史无前例。所以对于文化重建的工作,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太重大了,绝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送掉。”2可见,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在文明复兴中占有何等重要地位!
⑶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基础
文化的现代化是立足传统,而不是抛弃传统。张立文先生通过考察历史上各个时期与前一时期在文化上的继承与创新的过程,得出这一结论:传统与现代始终是不可分割的。作为中华民族理性精神之精华的哲学思维,是民族深层生产方式的升华,既是民族文化的传统,也包含着走向现代化和未来的因子。3周继旨先生也认为:文化传统是判别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割断文化传统也就是扼杀了民族的未来。
⑷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①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民族精神在《周易》中有很好的体现,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学者们认为,中华民族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
②中国传统文化高扬生命意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如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以强烈的生命意识来通透死亡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这种人生观,用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既能医治少数学生存在的“人生冷漠症”,又能高扬起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③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整体利益至上,倡导见利思义,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就价值观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承认人有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双重需要,不否定利的价值,如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6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有明显的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模式。孔子就以义利作为君子和小人的分野,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④中国传统文化中健康合理的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化诉诸个人内心修养,并重在践行。8作为一种“德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邃,富有很强的哲理性,其道德学说规范并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仁者与万物同体”,“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等是传统文化所期许的道德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正确地介绍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必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⑤中国传统文化能使学生情感获得陶冶,思想产生升华。人文文化具有体验性、教化性、评价性。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程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李白、杜甫的诗,读起来令人激动、振奋,能净化人的灵魂,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2、当代大学生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近年来,学界从不同的侧面对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取得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
爱国主义是社会普遍认可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方面,青年掌握的情况相对较好。都进学等人研究发现,青年学生对爱国主义的人、物、事,对突出的优秀人物的品质了解很多,涉及这方面的18道题,平均正确率达53.92%。
但青年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修身和养德的知识比较缺乏。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修身、养德的名言、警句、典故等数不胜数,都进学等人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16道题进行调查,这类问题的平均正确率仅有24.02%。对传统处世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较差,这类题一共选取14个问题,青年学生回答正确率为28.08%。
青年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的了解也不理想,《新闻周刊》组织的《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四大文学名著只有15%的人多次看过,27%的人都看过,其中看过一两部的占48%,都没看过占10%。11事实上,大部分青年学生也感觉到这一点。如刘晓春的调查表明64%青年认识到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不足。
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是令人忧虑的。
⑵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情况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较高,但认同的危机并未彻底解决。研究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82%的学生持基本肯定态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占的97%,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占58%。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自我完善,中华民族非常注重人格的高尚。讲究气节,强调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有94.8%的青年在问卷中“非常赞赏”和“赞赏”《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14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个人道德的完善,注重培养高尚的人格。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视为人生的三大追求,有73.2%的大学生认同这一理念。中国传统文化还非常注重气节教育,培养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对前者有近90%青年学生表示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对后者认为自己“能够做到”的占20.8%;“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做到”的为45.1%。
青年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很重要占59%,有一些作用占40%。对于传统文化的现状,认为势力仍然很强大占20%,还有影响占40%。对传统文化的未来,觉得很乐观占5%,比较乐观占18%,很难说占44%,不乐观占29%”。16当代青年在传统文化的观念的选择与行为的实践上有背离的现象,而且青年文化层次越高,越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离心取向。
1234